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觉新身上“旧”与“新”、理智与情感的双重矛盾对立体现得十分明显。他身上寄托着一个身在封建家庭的青年身心的多重矛盾,他的矛盾,总体上是他内心不断交织着的情感与理智间的斗争。本文集中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情理交织、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试图解读他个人的悲剧,映射时代背景下旧家庭里青年人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5.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出身显贵,青年入仕,家庭和个人的地位,都是当时一般人所仰慕不已的。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愿望与现实的矛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也充满了由此带来的无限痛苦和忧愁。这首先体现在经邦济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与现实的矛盾之上。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沈伯俊先生《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关云长义释曹操〉赏析》一文后,很受启益,但也引起深思。作者似乎把关羽的理智归结为“君臣大义”,把情感归结为“个人信义”,冲突的结果是情感压倒理智,放走了曹操。作者对关羽这一行动的评价大体是“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念,关羽为忠于桃园之盟而死固然值得称赞,为了顾全旧义而放走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可分三个阶段,1892年至1899年为早期,探索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道路为其主要倾向。围绕着个人与个人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群体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高尔基对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给予深刻揭示,从而提出自由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还人以人的尊严”的思想,显示出充分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使他探索,使他痛苦,也使他伟大  相似文献   

9.
庐隐小说的思想主流是揭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个人理想追求与冷酷的社会现实的矛盾之中,还表现在作品人物对爱情的执着与封建意识浓厚的矛盾上面。其思想主流形成的原因是作者坎坷而充满悲喜的人生经历,以及黑暗而多变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而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1.
贾钊 《语文知识》2013,(4):97-99
漂泊者和坚守者是《果园城记》中的两类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两种生命状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塑造这两种形象的作者本人是矛盾的:他在情感上依赖家乡,理智上又不得不选择漂泊。  相似文献   

12.
林徽因的一生特别是在婚姻和爱情方面,她常常“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上。一方面,她张扬并渴望体验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她的理智始终又节制着情感的滋长。这种矛盾和徘徊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男同性恋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中,理智和情感构成了它的内在机制。先秦男同性恋历史的发展、变化就是其内在理智和情感的斗争和相互制约。当理智强于情感时,男同性恋行为受情感理性的控制,更多地存在于个人感情世界,与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纠葛。当情感强于理智时,男同性恋者间的情爱被庸俗化了,成为获取权力的工具,堕落为“男嬖政治”,严重损害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屈原试图找到情感和理智的完美结合,即建立一种以美好的男同性爱情为基础的“美人政治”,但他的实践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庐隐以一种自怨自艾、自哀自伤的自我叙述方式表现了知识女性的徘徊、感伤的情感世界。她笔下的一批“新女性”虽然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背叛旧式社会,却难以逾越传统的家庭方式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无法摆脱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在现代文学史上,庐隐是较早对妇女解放运动进行深刻反思的女作家,正是在这一点上,其创作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他的民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因思想的复杂性使其民主观中出现了情感与理智、目的与手段的二重矛盾,这两大矛盾主导着他对民主的思考,是他的民主观几经变化的内在机缘。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与人生-解读舒新城和他的道尔顿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晚清而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学家舒新城,是带着新、旧教育经验的矛盾冲突走上学术之路的。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留恋,使他对道尔顿制一见钟情;又是道尔顿制的语言,使他为那种情感找到了现代性的学术表达。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是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不能归结为简单的西化行为。尽管在表面看来,五四前后盛行的包括道尔顿制在内的很多新教育试验,具有中国新教育最西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家访是班主任联系家长、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成功的家访中蕴含着多种艺术,笔者就自身的实践谈谈其中的情感艺术、理智艺术、机变艺术。 情感艺术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泉。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时,当学生与家长有矛盾的,当学生家庭遇到变故时,班主任前往家访倍能滋润家长和学生的心田,最能有效地产生情与情的对流、心与心的交融。 1996年6月底,我班学生丁亚  相似文献   

20.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