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与传统的金融有明显的区别,这就会导致针对传统金融的监管工具"金融特许制"和"强制信息披露"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对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态金融,市场需求是其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它的崛起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特殊的风险,急需相应的政府部门对其加以监督管理.本文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进行简单叙述,就其存在的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威胁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安全.美联储货币政策失当、关政府放松金融监管、美式公司治理结构弊端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把危机传导到全球.我国应通过适度把握货币政策调整力度和节奏,调整优化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加快了普惠金融的实现步伐.但是在宽松的监管之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出现严重危害投资者利益和金融稳定的行为.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平台的发展现状,以e租宝为例,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监管层的漏洞和不足,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内外控制制度和监管主体的协调机制、制定严格的P2P网贷平台和投资者准入标准,并完善退出机制及客户资金第三方托管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艳杰 《课外阅读》2015,(4):195-196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金融创新,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不可小觑,从现有的金融监管视角来看,单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被完全纳入到监管范围,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及时进行监管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来说,也许不存在最优解或最理想的制度结构,唯有可能达到的是某种博弈均衡,目前各方博弈正在进行,结局尚有变数,但监管和规范已迫在眉睫。为网络金融制定怎样的规则,直接决定着网络金融的归属和走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金融监管与货币传导机制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和行业自律的金融和立法现状,找出其影响货币传导机制实效性的问题,从金融和立法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自2013年6月间问世以来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本文界定了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指出当前其创新与监管中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组合多元化和加强信息披露,并从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角度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利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也随之蓬勃兴起。互联网金融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其自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与缺陷。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常有发生,社会各界在呼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并应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基于此,主要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入手,提出金融消费者权益如何加以保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金融应用中的典型代表,巨量近乎零成本的数据和信息优势支撑是阿里巴巴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倒逼传统金融业态重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融合正在形成数字化金融。金融资本阶段,资本过剩、债务过度货币化、金融监管缺位、不平等问题突出等因素加剧经济周期波动和风险的积累,互联网金融垄断与无序扩张等问题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构建基于大数据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与国家金融信用体系乃是当务之急,传统金融需要借助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精准识别用户,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基金业务的兴起,国内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以余额宝为例,研究货币市场基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原因及其启示,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货币市场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收入形成了较大冲击,促使商业银行改变固有观念,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用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支付体系的破坏性创新,突出表现在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运行效率、货币形态的改变、"无现金的社会"的显现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待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在驱动我国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侵害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保障存在立法供给不足、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权利救济机制不畅通、互联网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治困境。由此,需从金融立法、监管、权利救济等层面,通过制定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保护监管机制,构建多元化金融消费者信息权保障救济渠道,健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保障内控制度,以全面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代表了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的趋势。美国互联网金融产业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这保证了从业主体的规范运作以及行业的稳健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与发展有其历史性原因和时代性诉求。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充分借鉴美国先进的监管理念和规范的监管路径,厘清监管原则与框架,完善立法及配套政策措施,通过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建设行业自律体系等路径,积极探索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虚拟货币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灵活了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正因为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需求越来越旺,其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对金融秩序的冲击和监管难度也会日益加大.如果我们忽视对虚拟货币的有效管理,这必将影响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进,大量依赖于金融技术而产生的数字货币也顺时而生。中国人民银行认识到数字货币的巨大优势,发布法定数字货币DCEP,并不断投入研发探索其作为国家发行法币的可行性。央行数字货币DCEP不仅是货币形态的改变,对金融市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的变化。法定货币属于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在技术、法律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还面临着风险和考验。因此,在国内进一步推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这些风险问题急需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人类进入金融社会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往往会陷入金融危机,二十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更是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我们在享受金融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机.所以要逐步总结金融监管措施利弊,通过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同、经济全球化以及自由化的研究分析其给金融监管所带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分析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金融危机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针对金融危机存在的必然性,提出在危机没有产生前要加强金融监管来推迟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爆发后更要抓住契机,借助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之间的统一性使金融业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和层见叠出的新型金融工具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极大挑战。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确立完善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中央顶层设计调整和地方底层创新运作两线并行的逐步完善阶段。在日渐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全国各省、市地区金融运行整体状态表现依然平稳,但部分与金融关联密切的经济新领域如"互联网+""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仍凸显出较大风险隐患。目前,地方政府正处于监管金融风险形成、扩散与蔓延的前沿地带,亟待在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体制、方法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反思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逆周期金融监管可以克服传统顺周期金融监管的缺陷,有效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国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20.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指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