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1年秋天我出生在北京.1937年秋天离开时刚满十六岁.漂泊了十二年.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段童年记忆,仿佛那里才是故乡。1949年我回来了,又是秋天,刚好二十八周岁.向往着回到那美好而安静的北京.可是一下火车就发现和记忆大不大,但也算不得年轻,所以就进了政治研究院,享受中灶待遇。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8日,当我登上KLM(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飞往阿姆斯特丹的班机时,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十八年前,回到了我初访荷兰的那段难忘岁月。那时还没有北京直飞阿姆斯特丹的班机,那次也没有像这次一起去开会的同伴,我独自一人,先乘中国民航的班机从北京飞往巴黎,再转法航飞阿姆斯特丹,对于头一回踏出国门的年轻学子来说,不免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很喜欢《南方周末》的“经济”版面,顺带着记住了几个记者的名字——刘洲伟、李甬,还有这本《泡沫的盛宴》年轻的作者陈涛——现在,他已经离开了这家报纸。《财经》也是我最喜欢的杂志之一,从1999年我在北京府右街北口的一家  相似文献   

4.
从安徽小镇考到北京清华大学,从普通销售做到EMC全球副总裁;周西柱先生付出了超乎常人的精力与心血,也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与考验。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在乎的不应是最后的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些年,我经历了很多,各方面也成长改变了很多,但我年轻乐观的心态却一直没有变。我会为一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感动。”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6.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各行各业都加快了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步伐。为了全面报道好这届奥运会,各新闻媒体在搭建奥运会报道平台的同时,开始着手培养年轻的记者队伍,利用近期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加紧锻炼新人。在体育赛事报道中,年轻记者勤  相似文献   

7.
见到刘珍是一个周末的早上,在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三层一间整洁的办公室,身着制服,胸前别着国徽标记的刘珍年轻、漂亮,白皙的脸上始终挂着谦和的微笑。刘珍创下法官个人年结案数量的全国纪录,是办案状元。“从1988年大学毕业后分到法院,我已经工作13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0年四月.我和Paul到北京.在中国作家的晚宴上,突然回到年轻时光。 回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青年画家陈亚莲在北京举办以藏汉团结为主题的“《我的西藏十年》陈亚莲艺术展”。同时,《我的西藏十年》大型画册也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西藏十年》是著名年轻画家陈亚莲十年来在藏区写生创作的,具史实性、并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大型艺术展。作为一名年轻画家,在过去的十年中,陈亚莲坚持深入藏族地区,实干、创业、探索、追求。她着力用鲜活精致的画面和优美翔实的文字,展现祖国西藏及其余各地藏区的壮丽河山,记录雪域高原人类的生存文化,她努力用有生命、有穿透力、代表着用全身心去奉献的艺术线条,再…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北京一个安静的四合院里,我访问了在新华社工作的英国专家露丝·史密斯。九十一岁的露丝·史密斯,早已白发如银了。不过,她眼神清澈,笑语朗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老年,当然是富有经验的标志。而经验总是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在,她回忆起风华正茂的年代来了。“我年轻时,做英国《工人日报》的记者。那时,人们说我是一匹战马。”  相似文献   

11.
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带着他设计的书来到我的工作室他在一家出版社做设计工作,来北京已经五年多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十分苦恼。我问他拿到一部书稿设计通知是怎样开始设计的,他说只看看书名、内容简介就开始设计了,脑袋空空没什么主意的时候,就去逛书店,  相似文献   

12.
贫困启示录     
我是一名电视记者。1994年,当我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时,下意识地感觉到我的责任重了许多。我的故乡重庆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由于重庆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才刚刚两年。历史大潮把重庆这个西南重镇,推到了风口浪尖。故乡的直辖对于每一位重庆人来说,都欢欣鼓舞,骄傲自豪。在这个全  相似文献   

13.
马英杰 《中国广播》2008,(10):102-103
北京2008奥运会已经落幕,作为一名奥运会注册记者能够深入前方一线采访报道,我深感荣幸。16天的采访,16天的奔波,16天的磨练。16天留给我的是年轻传媒人的成长和终生受益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嘱我写点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希望。其实,“廉颇老矣”,我年已83,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逼使我近年来难以提笔作什么文章了。然而,给年轻的同行写几句话、作一番交流,这个请托对我这个老编辑来说却是推托不得,不啻是一种责任。我这几年外出活动少了,但在家里,也时常有些中青年编辑来聊天。每听到一些年轻同行在编报之余又写出多少文章,出了什么著作,我总是为之庆贺。而对一些光是编,却很少写甚至不写的,我就要力劝他写一些,多写些。我是历来主张当编辑的也写写文章的。我想索性将这个观点在这里公开谈一谈吧。  相似文献   

15.
"时隔一年,我对海外的同学和朋友们想说的依旧是:归来吧!趁你还年轻!虽然北京的空气还有污染,虽然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美,虽然国内的文化氛围还不够宽容,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正为施展你的才能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夏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将一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嘱我为书稿的出版写几句话。写什么呢?我与作者素昧平生,只能就书稿说说书稿了。而书稿主要是作者1954年至1993年之间,发表在省市报纸上的通讯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我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17.
最早接触《北京档案》是1994年,感觉不错.而真正给我深刻的印象却是1996年改为月刊的时候.几年来,《北京档案》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我受一个新闻刊物的委托,去北京采访几位新闻界人物成长经验。有人建议我去找找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说她作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但成就不小。她是怎样走过来的,这个问题肯定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同志会有帮助的。于是我便去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赛车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在2005年参加北京金港国际赛车节——宝马方程式大赛时所摄。有一名16岁上海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车手。这是他首次参加这一比赛,自然也备受中国媒体关注。这张照片就是赛前几分钟拍下的,请专家从体育新闻图片的角度给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记忆里,1983年北京的夏天,虽说是"七月流火",却充溢着一股浓郁的、令人振奋的文化气息,来自全国各文科大学的年轻教师约二百多人,汇聚一堂,参加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进修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