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不期而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健康养生成了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然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也借着微信、微博等广为传播,且愈演愈烈,成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害群之马。  相似文献   

2.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赢得特定目标群体的特质和能力。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在现实当中,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多年来,记者影响媒体公信力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是归咎为素质问题那么简单。从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把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记者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章会 《新闻实践》2009,(7):46-49
新闻工作者长期处于紧张、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以温州市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样本,研究新闻传播实践中记者受到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为媒体高层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这次研究采用SCL90、疲劳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等问卷,在温州各大媒体中分层随机抽样.结果表明: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状态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各年龄段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闻干事与记者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记者只对一家媒体负责,而新闻干事要负责的是一个广大的媒体系统。记者作为媒体职员,长期为一家媒体供稿,对自身媒体的运行特点、用稿规律比较了解,媒体喜欢采用什么类型和风格的稿件,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记者心里比较清楚,因而采写的稿件一般都能被媒体接受,采用  相似文献   

5.
罗红 《新闻窗》2014,(4):63-63
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是当前地方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工作中,笔者感到,真正把宣传做成新闻,与记者素质能力有关,也与媒体发展大环境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融合思维下,新闻生产能力首先是记者从单一能力向复合能力的转变,其次是全媒体从单兵能力向整体作战能力的转变。媒体融合时代,记者对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负责,编辑则对媒体的定位、内容的分发与传播效果负责。先进的技术平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桥梁,也是媒体融合机制转变的基石。在全媒体集群中,如何让不同媒体介质进行彻底的勾连和互补,最终形成整合传播优势,打造媒体融合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今后长期要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企业怎样维护媒企之间的关系?媒体怎样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长期成为企业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记者敲诈企业事件在今天仍时有发生,作为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是选择若即若离还是同媒体一刀两断呢?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头痛的问题,也是媒体管理者长期需要研究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唐代英,就上述问题请她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身心健康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生存压力增大的快节奏生活中,有媒体提出了健康慢生活的理念。一位患高血压、高血脂的女士告诉笔者,她看报时一般只看财经版和健康版。在国家卫生城市的评比中,有这样一项检  相似文献   

9.
江艺平 《新闻实践》2010,(11):11-12
社交能力与人际交往,是记者的职业特性;人脉关系与人脉资源是记者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若干记者人脉资源的总和,构成了媒体的团队竞争力,而人脉资源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的拓展,决定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是我们长期忽略记者人脉资源的现实研究,也就缺乏相应的有效的引导、调整、约束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张舜 《新闻前哨》2011,(4):88-90
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不可预测且具影响力的突发新闻事件,往往会对记者的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事件后,到一线采访的记者群体的心理状况得到了关注.但在国内媒体中日常跑突发新闻的记者群体仍没有引起或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突发新闻对记者心理的影响有什么表现、心理压力源以及心理调适措施,希望能对长期坚守突发新闻岗位的记者及媒体单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2.
李瑶 《中国记者》2024,(1):45-48
<正>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培养网红记者成为抢占舆论阵地的创新策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既有独特优势,也有障碍和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如何界定网红记者“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因某个事件、某个行为而获得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亦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收获大批粉丝的人。而网红记者,通常是指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引导舆论、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记者。可以说,网红记者是记者这一传统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职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线索是媒体的宝贵资源,也是市场化媒体相互竞争的主阵地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所获新闻线索的多寡、质量的优劣,对办报质量和新闻节目收视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一家媒体能在新闻线索的获取上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那么这家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有相当大的主动权.但是,新闻线索获取的多寡、质量的优劣与办报及节目质量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记者对于新闻线索的甄别.  相似文献   

14.
“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记者转行现象近年愈演愈烈。记者的频繁转行势必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媒体不得不警醒起来,尽旱拿出得当措施留住人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出镜记者是栏目、电视媒体的门面。重大历史时刻“我在现场”,已经成为媒体的共识。好的出镜记者往往在时效争夺中给媒体带来竞争优势。另外,出镜记者由于“脸熟”,在采访中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以整合各方资源。  相似文献   

17.
报道"陕西天价烟事件"记者被停职事件,是研究当下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标准性事件。被停职的记者在社会的声援下最终复职,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新闻职业共同体正在萌芽之中,并成为维护社会舆论环境、支持媒体正当舆论监督的健康力量。  相似文献   

18.
“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记者转行现象近年愈演愈烈。记者的频繁转行势必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媒体不得不警醒起来,尽早拿出得当措施,刹住“歪风”,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9.
魏群 《新闻实践》2013,(6):71-7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对外报道,并在中国新闻社英国分社工作过3年的记者,本人在工作实践及与英国各种媒体的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既要利用国外主流媒体、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实中,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但自身思维和实操能力离适应融媒体环境、胜任融媒体工作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传统媒体记者主动学习、快速转型。本文就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升级提出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