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大片"一词,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美国大片",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关于气势恢宏的好莱坞大片的印象。而事实上,"大片"(blockbuster)在各国正经历着一种本土化进程。在中韩两国,"大片"的概念均已被纳入到本土的批评体系中,也出现了属于自己的"大片"。文章将从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两个角度考察中韩两国的大片制作,借以说明大片并不再为美国所独有及中韩两国在大片创作中遇到的民族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了,但关于中国电影的争论远未结束。优秀的电影走向世界,是最好的文化输出。当好莱坞大片挟着“美国精神”呼啸而来时,根植于5000年丰厚文化的中国电影,为何难以走上国际文化舞台呢?没有国内市场,何谈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名导演、名演员、大投入,紧跟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大片”,往往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出国参赛,这类电影以“角逐奥斯卡奖”为推广口号,先在国内一边挨骂一边赚个盆满钵满,然后从奥斯卡铩羽而归;另一种是低成本文艺片,多以展现中…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记者》2003,(5):26-28
媒介批评的历史几乎和媒介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真正常规化、专业化的媒介批评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媒介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同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媒介批评作为一种专业自律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但是,媒介批评在美国遭遇坎坷,毁誉参半,其间体现的矛盾与问题,既有美国特殊的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因素,也有新闻业普遍的规律,了解这一历史、反思其间的问题,对于我们不无裨益。美国新闻界的批评“过敏症”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  相似文献   

4.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5.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6.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3,(10):15-17
所谓“大片”.最初专指1994年原国家广电部批准的每年统一进口的10部好莱坞影片。后来。该“专属名词”被一些国人擅自“挪用”。冠之以一些投资、制作规模较大的国产电影头上,再“挪用”至电视业.将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及电视专题片(纪录片)都包进来.遂成为大投入、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之统称。“大片梦”一直是本土电视人的梦想,狭义地讲,“大片梦”作为“电视梦”最具标识意义的组成部分,曾几乎是“电视梦”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1997年8月24日是中国和韩国建交5周年纪念日。中韩建交5年来,在双方的努力下,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中韩两国大众传播媒介发挥了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此不难体会,对于两国人民的交往来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何等重大。为此,我们有理由期待、要求并帮助传媒不断改进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1997年,对中韩两国都包含着较大意义。对中国来说,经历“香港回归”及“邓小平逝世”等历史性事件,对韩国来说,发生“总统大选”及“经济危机”等重大变化。对两国来说,又恰逢建交5周年纪念。鉴此,本文选择1997年作为考察时段,相信这一年韩  相似文献   

8.
一、当下的困境 当下我们的新闻媒介批评的状况不能不让人忧虑重重。 1.批评语境的缺乏 现行的新闻体制下,绝大多数新闻媒介往往形成一种“强权”意识。它们喜欢无端地对任何事都喋喋不休、指手划脚、评头论足,生存在媒介环境下的人们完全成了“俘虏”,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9.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电影批评便已经从电影制作的附庸进入了电影的本体论研究,在此之后,电影批评脱离了早先尴尬的位置,转变成独立的意指过程,并进而发展出电影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电影批评“语言学转型”的需要,纷繁的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并被运用到各种表意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对于批评报道,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历来对于批评的回应大概有三种:一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成心找毛病;二是不闻不问,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三是“沙里淘金”,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查找不足。,我们提倡“沙里淘金”,每个人都应有接受批评的雅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生活励志类     
《全国新书目》2010,(1):11-11
榜中评 玛雅历法预言2012年12月31日是人类文明的结束之日。虽然.像千禧年的末日传说和“天体十字交叉”末日谣言一样.科学家已经出来澄清说这不过是虚妄之言,而那部蛊惑人心的好莱坞电影《2012》也被批评是”伪科学大片”。但是敏感的策划人们还是在2012这个概念上做足了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中韩电视剧比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韩国电视剧风靡全亚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电视剧从制作特色到营销策略的比较,分析中国电视剧发展状况,提出其制作和经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12,(5):61-61
英国里德商务资讯公司日前宣布.出售旗下有着“好莱坞圣经”和“全球电影风向标”之称的《综艺》杂志。《综艺》创办于1905年,是好莱坞历史最悠久的娱乐刊物,与《好莱坞报道》并称美国娱乐界的两大行业报刊.也是里德商务资讯公司仅存的一份美国杂志品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综艺》杂志的经营受到重创.广告收入大幅减少,发行量也逐年下降.其年均发行量下降到35万份.  相似文献   

14.
王雁 《青年记者》2016,(32):86-87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选择,背后有着各种原因,仔细梳理和解读这些原因,是我们思考好莱坞文化传播意义的前提,也是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好莱坞文化的重要议题.早期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主要基于审美意图.从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陌生感、距离感,甚至可以拓展到代表古代文化的东方文明和代表现代文化的西方文明的古今对比.这些因素都是刺激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使用中国元素的动因.这一意图的动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俊梅 《今传媒》2016,(8):87-88
中韩电影的合作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随着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增长期,中韩两国电影开始进行投资领域的深入合作。《奇怪的她》与《重返20岁》源于同一个剧本,中韩电影合作的一种新模式“一本两拍”,因为其考虑了文化差异,剧本进行了本土化修改,拍出了不同的版本,因此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模式既促进了影视的交流及跨国合作,又为国际间的合作探索了一种成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里福尼亚参议员菲恩斯坦批评政府:“看起来美国政府有一种倾向,想把核武器与其他武器等同看待。核武器不再仅仅是一种威慑的力量,而是与坦克、战斗机、巡航舰一样,成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军事工具了。”  相似文献   

17.
国际新闻圈     
美国和俄罗斯取消两国新闻工作者互访限制美国国务院九月二十五日宣布,美国和俄罗斯取消了对两国新闻工作者到对方国家旅行的限制。俄通社—塔斯社报道说,所有的行动限制都在九月二十五日取消了。这是根据叶利钦总统今年六月访问华盛顿期间签署的一项“公开土地”备忘录采取的行动。在此之前,两国已取消了对外交人员的旅行限制。  相似文献   

18.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19.
王卉莲 《出版科学》2012,20(2):94-97
近年来,中韩两国出版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两国出版业之间的合作已由版权贸易向深度资本合作迈进,并取得初步成果。政界、出版学术界人员互访为两国出版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书展和出版资助推广项目成为两国出版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上述中韩出版交流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在国际出版全球化、数字化这一大背景下中韩出版交流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20.
—提起“大片”,人们一般很少想到法国电影。因为前者最强势的代表是好莱坞,而后者最鲜明的旗帜是“个人化”.大片和有个性的电影在文化立场上似乎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