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2.
抒情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这种情是真情、纯情、至情、激情和人民之情。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认为,诗歌的产生是感于事而发于情的。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6.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9.
曹禺以其戏剧语言的抒情性构筑着他剧作诗的大厦,在心理语言和抒情独白中渗透人物的所思所感;在意境的营养造之中演染情气氛;调动多重语言技法增强剧作的诗意之美,是他戏剧语言抒情性的显特征。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千山剩人函可和尚因诗而得罪,因罪而诗奇。其诗题材广泛,笔墨朴素,情感细腻,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家国兴亡之恨打拼入诗,故感人至深。其浓浓的乡关之思、淑世之情及人伦之感,是构成其诗的基本内容。其人不愧为情僧,其诗不愧为奇诗。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13.
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在上千首诗歌中,吟咏明月的诗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这些涛中的“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想不已。这里只能选取部分诗中的吟月句,作初步赏析。诗人就要离蜀远游了,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当然是摄下了此时此刻之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嵋山水歌》中的这两句诗把秋月写活了:皎洁的  相似文献   

14.
“情”,可谓诗的气脉。没有了“情”,诗的气数也就尽了。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舆涛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呢?  相似文献   

15.
李山以其特殊的才情、个性和丰富的生活历练,形成其独特的字型、特殊的章法并具有特殊的精神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表现在:以乐入书,构想旋律——旋律之美;以画入书,为书造型——意象之美;以诗入书,为书造境——境界之美和以情入书,彰显个性——情性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思乡诗长廊里,不乏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样意境雄浑、旷放开朗之作。彭邦祯的《月之故乡》境象虽不远大,却以情思幽深,结构奇巧见长,别具一番滋味,值得品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任何诗歌,包括儿童诗在内,都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结晶。诗歌靠什么发挥它的功能?靠的是情(感情)理(哲理)象(形象)。这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情能感人,理可喻人,象则为诗之貌,诗以象示人。  相似文献   

18.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从道家美学、以情喻乐,以典喻乐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体现了李白的风格特色,是很成熟很有造谐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