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处创建阶段,有必要在学科性质问题上形成一些基本认识。本文扼要评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科性质的三种观点,即“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和“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结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析,本文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第二,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教育社会学何为”一直处于讨论之中,未能形成基本共识,教育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是对教育社会学已有成果的总结,同时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文章在厘清学科独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学以及社会学这两个与教育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学科特质的探讨,形成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认识。  相似文献   

3.
罗鸣亮 《教育评论》2022,(8):150-152
说理课堂,从扣整体之“眼”、树理性之“魂”、悟学习之“法”等角度回到教育的原点,力求站在整体的学科视角,设计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理性思考,还学生质疑、探究、分享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真实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育人方式,勾连起“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技术学科性质“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学科”出发,看到“学与教活动的需要”是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根源,“实践”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是“教育实践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发展有自身学术逻辑,学科的反省是必要的。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回顾这段学科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除却社会、学术的独特背景之外,参与主体的特质以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也得以突显。从教育社会学产生的运命、译介与中国化并行的研究特点、研究者群体所具有的多元知识视野与丰富教育实践的特质、教育社会学发端的开拓与奠基之功分析新生伊始的中国教育社会学,以期对当今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如今,仍然有人认为,“社会学研究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的讨论是“多余的”。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失妥当的。任何科学学科,都有它的理论体系。否则,它是很难立足于科学学科之林的。社会学学科也是如此。其实,社会学不仅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而且它还与其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密切联系着区别着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社会学在德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教育学取向并归于教育学的学科。基于2019版最新谷歌图书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 613亿词汇)与期刊库,通过设计、检索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获得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追踪,将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四阶段:学科的奠基时期、学科制度的形成时期、学科的衰落时期以及学科的复兴时期。德国教育社会学在“回归教育”“回应时代”“回溯传统”的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呈现出教育学的学科归属、社会问题的教育“问诊”以及有组织的联合式循证研究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一门学科的学科属性 ,意在揭示一门学科的特质 ,确立一门学科在学科之林的地位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新的学科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学科属性 ,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学视域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主要是运用社会学中的分析理论来进行观照。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软”度明显 ,“硬”度较淡的多范式的软学科。从学科的基本范畴、核心内容和服务领域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本体论或认识论范畴 ,而是一门多范式的软性科学。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纯”度较低、“应用”较强的实践学科。3.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  相似文献   

9.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着客观性、开放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事实;第二,基于人、教育与社会三者之间整体、动态的关系取向,教育社会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互相“发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第三,饱含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有待教育社会学返回历史深入挖掘。由此构成了一条基于文化传统创新、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识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0.
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一书问世以来,教育社会学即在中国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我国学者对其有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学科要素基本问题的探讨及论争也相继展开,并取得了相应的历史成就。认真总结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之探讨,对今天这门学科的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教育平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教育平等”何以可能?这个命题从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孩子“学做人”的入门学科——品德与社会课,怎样才能淡化教育的痕迹。以收“润物无声”之效呢? 一、建立无痕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构建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包括学科要素与学科历史两个基本论域,学科要素则主要由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三者构成。通览我国教育社会学近百年的学科论,可概括大要为如下四则:"一涉",即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涉性";"二说",即研究对象上的"社会化过程说"与"相互关系说";"三论",即学科性质上的"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论";"四段",即学科历史上的"初创"、"停滞"、"重建"及"转型"四个阶段。本文以史带论地检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中的四个困扰性问题:研究对象上长期主导的"关系说"其实并不能标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特性,学科性质上不得不坚持的"事实学科论"事实上难以成立,学科历史上惯常的"三段论"不免失之粗混,方法论上的"综合论"实乃说到容易做到难。  相似文献   

14.
学科精神是学科意识的灵魂和根基。学界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精神的认识存在着各种相互区分而又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观点。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学科,其学科精神应是陌生化、不认同和在他处的边缘精神,这一精神要求教育社会学学者站在教育边缘对教育现象进行社会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学确立它的学科地位是在1992年一本《社会与教育》的书问世开始的,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各种讨论之中,尤其在对其有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方面很难形成基本共识。直到发展到今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才有了成果性的总结,同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本文从学科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教育社会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06,27(3):29-34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17.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直处于争议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议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尚处在幼年时代,它具有不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在学科性质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和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突破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要求学界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予以正确定位,不仅要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特殊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19.
美育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五十余种“美育”这一学科概念界定的搜集、整理、剖析、可以将之分为八大类: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等。这八类概念界定均从不同视角对“美育”进行了阐释,反映了学界对“美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学科本质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揭示规律、阐释规范、改进实践三个学科任务。成人性、终身性的学科本质属性,构建决策、服务实践的学科工具使命,坚守学术界限、持续变革的学科发展需求是上述三个学科任务的主要价值成因;揭示规律之“难”、阐释规范之“艰”、改进实践之“困”是成人教育学科任务困境的基本现状。追求研究“可重现”以揭示学科规律,致力改革、聚焦目的以阐述学科规范,面向终身教育以改进学科实践,是缓解当前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困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