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面对着大众传媒急剧膨胀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产品其直接诉诸感官的形象性、平面性、娱乐性等特点,对以追求纯粹精神品位的文学形成了冲击。由此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文学而成了大众传媒产品积极的消费者和拥护者。大众传媒与文学是否真的是水火不相容?面对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对社会影响力的加剧,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在文学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学校传统德育中的公民教育较为匮乏的缺陷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语文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写作、文学与生态等几个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平等、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学教育,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德育提出的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凝聚了一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文学经典进入通识教育是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对话。文学经典进入大学通识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够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涵养智慧等方面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语境下,培养生态文明社会的合格建设者成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环境教育不仅应该传授环境知识和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环境意识和素养。中国环境文学和美国环境文学都是丰富的资源宝库,成为环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者可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和补充阅读材料中,或英语教学读物中,选取环境文学中的优秀篇章,也可以在大学开设跨学科的环境文学选修课程,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培养个体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学校传统德育中的公民教育较为匮乏的缺陷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语文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写作、文学与生态等几个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平等、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学教育,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德育提出的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挖掘出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学与生态教育可以联系在一起,源于二者都是生态危机下的产物,以及具有相同的使命。高校生态教育对整个国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使必须探索有效的生态教育实现方法。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可以被引入高校生态教育提升其教育效果,源于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和生态文学的独特性。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生态教育体系不健全、生态知识缺乏和生态自律意识淡薄。生态文学是最具有生态内涵的载体,而且它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教学效果有时强于理论灌输的数倍。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回望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在“新文学”课堂上,诸多文学大家曾凭借个人魅力从事“文学教育”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年他们共同构筑的缤纷的“文学课堂”渐成遥远的记忆。相较之下,如今的中国大学文学教育以积累知识为重心的弊端正日益显现。为此,努力探寻大学文学教育的策略和路径已经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文学教育改革亦势在必行。总结多年来的文学教育经验,指出文学教育应从“精心构筑文学课堂”、“重新确立文学信仰”、“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密切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等4个方面入手,旨在引领大学生普遍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从而努力地接近理想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化生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态文学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新文学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价值。在课程教材领域,语文教材应注重发挥生态文学在智育、德育及美育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以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为例,分析教材生态选文的类型及文化内涵,进而探讨生态文学选文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包括发掘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发挥生态文学的“审美中介”功能以及推动语文教学生态化等。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是英语课堂生态环境和英语课堂生态主体(英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目前,大学英语生态教育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包括课堂生态社会环境失衡、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失衡和文化教学生态失衡。本研究认为,要构建理想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型必须营造生态课堂的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及文化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之迫切问题,为因应此危机,20世纪末的教育学界出现“生态”转向并发展出“生态教育学”论述。“生态教育学”的理论阵营可分为“哲学生态教育学”与“批判生态教育学”,前者源自于19世纪的哲学与自然文学,以“生态爱”与“生态智慧”为核心概念,后者形成于20世纪晚期,以“批判教育学”为重要理论资源,特别关注生态正义与环境议题的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深层关系。“生态正义”概念可以说是“批判生态教育学”的核心与目标。本文爬梳“生态教育学”的理论脉络,以此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学教育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四新文学首先诞生于北京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校园文学。在此之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接受的主体都与大学没有什么关系,是在蔡元培主持下革新了的北京大学给现代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其后,文学整体生态发生变化,但大学教育一直是影响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文明的矛盾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生态危机给我国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大学教育应当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作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生态教育。大学生态教育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密切关联,具有理性启蒙意义。大学生态教育同生态人文思想密切相关,蕴含人文关怀维度,彰显人文精神。大学生态教育的特点为:鲜明的政策导向性、注重新知识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试论21世纪的大学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大学需要加强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应当是一种以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学为主,融汇现代文学,吸纳外域文学,以作品为主、兼顾作家、史论并举、赏析结合,怡情养性、培植素养、化育闳才的主流的泛文学教育。加强大学文学教育,必须以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为前提。加快教学体制改革是其保证,创新文学教育课程是其根本,营造人文熏陶环境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发人的灵性,促使人能够反思人生,培育人的精神自觉能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与此相关,文学是人学思想必须成为大学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非常遗憾的是,受到当今世俗化社会实用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强势殖民、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当前中国大学过度的行政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着彻底的去人学化倾向,知识主义、技术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黑雾笼罩一切.因此,必须尊重那些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再人学化作出贡献的学者,吸取他们的经验,能够真正地扫除去人学化的迷雾,让大学文学教育能够重新激发我们民族的想象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其内部要素关联共生、动态平衡。劳动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新时代大学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功能作用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理性审视当前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现状,在澄清大学文化生态与大学劳动教育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大学文化生态失衡为切入点,探析大学文化生态中劳动实施环境与劳动内容构成的缺失与不足对劳动教育功能的系统实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并从实然现状与应然特征的角度“澄明”其时代要义,进而探讨和谐共生的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其关系架构。为进一步推进大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谐共生的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应在消解生态系统中恶性竞争等消极影响前提下,从方向上观照大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内容上融合劳动教育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从运行上兼顾外部生态秩序与内部要素平衡,从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劳动素养营造健康积极、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有利于避免大学的同质化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大学格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提升高校实力,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探讨区域高水平大学之关键特征,结合社会需求,从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与平衡性对地方性高水平大学与区域发展之关系进行生态分析,是探讨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生态发展路径之现实依据.文章构建了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路径的分析框架,认为地方性大学需要在不否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与学术理想之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实现与区域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建设与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教育等公民社会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教育及相关研究中,这是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进步的结果。大学教育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承担重要责任。通过阐释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态势,分析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关条件,大学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探讨我国大学如何为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开展公民教育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政治、法制、经济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作为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千多年中被完整保存下来的社会机构。根苯原因在于其活动的主旨与人的心灵、精神需要相一致。大学教育目的中强烈的政治性意蕴,可能遮闭大学教育培育人心灵、修养人健全人格的本质,使大学无法发挥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坚持培育高尚、健全人格的大学教育目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大学的制度和文化,是大学实现本质性进步必需的意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