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巨大,良好的就业观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能影响其职业发展。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改观不少,但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的建议,以期能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就业形势目趋严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步走向务实与理性。掌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趋势,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为我国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又有其特殊原因,这就是整个国际形势、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点评经济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取向心理的影响,并针对热门的就业方向和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发表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明确科学的就业思路,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从办学观念、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的理论,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莉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01-202
本文对中外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启示。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静 《家教世界》2012,(6):94-9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数量剧增.虽然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但是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加之大学生经验缺乏,能力有限,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更新现念.因此,大学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就业观念.只有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就业观念,才能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主要通过调查.访问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三所师范院校的学生反映出当前陕西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环境.高校教育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新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练雯  陈颖 《文教资料》2010,(26):221-222
随着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大学院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以就业指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目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创新实践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在现实中追求梦想”的思想及“服务于基层社区”的就业观念、帮助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等工作展开论述。并就树立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就业观念、就业市场、就业成本和院校与企业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二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作用,三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法科大学生就业难更为突出,这已引起高校以及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尽管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但一些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先天营养不良"也是导致就业难的"病因"之一。对此,高校开展对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在校培养教育,这是提高法科大学生就业率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沈阳地区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进行了调研分析,由统计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同学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就业现状了解不够。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中,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以及总结,并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用全面地、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启示。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的一年,据教育部统计有559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安定团结的大事,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社会应该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从现实出发,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为祖国贡献青春。而就我了解,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观念影响着其正常就业。  相似文献   

13.
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安庆师范学院200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既而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担心个人未来发展、认为基层环境条件差、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以及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等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需要积极推行相关对策,社会、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转变基层就业观念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的扩招,内江师范学院毕业大学生人致也逐年增加,其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形势感到不乐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预期薪酬明显下降以及定位大中城市不愿去小县城、下基层等方面,他们认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毕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专业水平"、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企事业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很低.为此,大学生自己应内强素质,增加就业砝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经营意识,建立学生就业营销机制;在即将毕业前,学校方面要加强就业法律、政策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各级政府和高校普遍把提升就业率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而大学生就业质量逐步下滑的现实问题日益显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面临问题与挑战,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理论和实践部门应当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辽宁省大连市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方法,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个人就业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各种因素,用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论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形成的原因和就业困境,并针对如何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处于劣势的局面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90后大学生求职的现状入手,分析了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探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新趋势,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目标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教育进行了探讨。并且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解决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对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文章认为社会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的陈旧、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准备不足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高等学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根本的变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道坎,社会上对就业的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基于此点,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崔璐 《教师》2013,(2):115-115
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西方文化价值在相互交融渗透中,共同形成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本文以绥化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中西文化价值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