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方法论问题一直是比较教育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借鉴主义方法论、民族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为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历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是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现代变革时期,主要有人文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基于方法论问题在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性,比较教育学界仍需关注此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向整合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的演变。由于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水平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共七种:(1)单一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或实证主义的,或人文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2)整合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或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或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合,或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合,或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冉江渝 《文教资料》2011,(9):114-115
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其方法论的形成上与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以对比较教育方法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哲学观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思想多元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比较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论等流派纷呈并展开论争,形成了比较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阶段。比较教育思想表现出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性和实践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法论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的科学性.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就比较教育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构建及运用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获得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系列具体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其二是价值论;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在点,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8.
方法论对于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研究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正确与否。回顾20世纪人类教育发展脉络,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视教育研究领域中人文主义的回归,即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合理批判,吸引着众多学人的目光,成为哲学领域里一株耀眼的奇葩,尤其是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生命运、人文世界的高度关注,对人文主义大旗的高扬,襄助着当今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程引进这一哲学流派后,语文课程领域返魅了,重新燃起人文主义的熊熊火焰。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方法论前提的设定和方法论原则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的科学发展模式,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其中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被认为是比较全面、比较符合历史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模式的更替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模式研究目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人文主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审视教育,对人们深入认识教育的人文性质、揭示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本"教育、"全人"教育、"主体"教育在教育领域得以弘扬。人文主义主张人性、人权、肯定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育发展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2.
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以现象学、存在主义、意志主义、释义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预设的形成以及理论建构方式均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我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杰出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方法论既烙上了浓郁的时代印记,同时也具有他个人的独特创见。他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并不迷信和盲从,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地吸收;他提倡实证主义精神,重视客观的科学方法;他还提倡学术应面向人生,培养趣味。他的美学研究,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向现代化的转型,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应该包括至今受忽视的对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研究.为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工作现状和对比较教育的看法,本研究选取比较教育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的参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超过82%的受调查者对比较教育的作用高度认可,超过72%的人对其未来发展表现出乐观主义的态度.不过,仅有39.5%的人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目前整体的研究现状感到满意.此外,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看法存在着群体差异.就对学科作用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而言,博士生和教授群体是肯定的乐观主义者,而副教授群体则是保守的犹疑者.就国内学界整体的研究现状而言,教授群体中满意者比例最高,而副教授群体中满意者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根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19世纪中后期的非理性哲学与唯意志哲学、20世纪初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与流派,分别是早期的意动心理学、中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后期的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等.这些派别在共同的人文核心上提出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路线、研究内容,促成了一个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理念与主张,可以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着某些相通点,它的许多观点是值得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1817年法国巴黎人朱利安撰写的《比较教育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的发表标志着比较教育的诞生。摆脱当时欧洲的教育学危机,克服陈腐的思维方式,引进科学的方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建设一个科学的教育学或曰教育科学,是比较教育产生的原初目的。全球化时代出现了普遍的学科危机,比较教育亦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重新理解比较教育中"比较"的意义,充分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思想,认真借鉴当代哲学的新成果,面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加强方法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在危机中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实证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经验证实、方法中心的科学本值观、还原论和客观主义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Graham Vulliamy 《Compare》2004,34(3):261-284
This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2003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BAICE) Presidential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7th Oxfo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ocesses of globalisation have been viewed by some as a major threat to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 in education. Two main aspects of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re addressed here. Firstly, it is argued that given the vital role of culture in mediating global policies at different levels, qualitative research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Secondly, it is argued that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ssociated with globalisation has created an increasingly positivist climate that represents both a challenge for, and a challenge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 as it is currently conceived—particularly in the UK. This is illustrated by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and its associated privileging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rategies, such a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evidence‐based policy.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panel in which the four authors participated at the 10th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 in Cape Town in July 1998. The overall focus of the panel was on how an initiative to promote girl's education in Zambia -- involving governments, NGOs, donor organizations, teachers and girls themselves -- has influenced policy development to the point where the Zambian Ministry of Educaion now has clear directives on girl's education. The authors analyse som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