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本书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卷我屋上三重茅”作了这样的分析:“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对此,笔者不敢苛同。诚然,古汉语里“三”确有表实指的,如《伶官传序》:“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但古汉语里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县城读初二。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正背杜甫的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突然,我眼前一黑倒在座位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华州饥荒弃官入蜀,几经颠沛,年底到达成都。上元元年(760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离乱之后,住这大后方终于有个落脚之处,确实令人欣慰。但就在第二年的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茅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卷”将秋风拟人化,极言其肆虐,把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四处飘散。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出于年幼无知,天真好玩,欺他年老力衰,公然抱茅入竹,…  相似文献   

5.
吟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高中语文第六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心里总不免犯疑,这“秋高”难道是指“秋深”?可课本的注释却毫不含糊:[秋高]秋深。众所周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时届仲秋,岂能说成“秋深”?如果说八月“秋深”,那么九月呢?其实,诗中所言“秋高”,与成语“秋高气爽”的“秋高”义同。农历八月,炎暑已消。此时天空显得特别高蓝,、气候也变得分外凉爽。正如白乐天《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所云:“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顺…  相似文献   

6.
“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三重”阅读教学法打破了强加给阅读的束缚,给予阅读充分自由,充分尊重阅读者的个性,回到了真正的阅读世界。因此,研究“三重”阅读教学是有必要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三重”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闻滔 《教学随笔》2011,(6):34-34,37
点睛与精练 1.解释下列字词,并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 )茅( )国  相似文献   

8.
史术即史学.犹之经学亦日经术,儒家之学亦日儒术也。吾意史术通贯经术,为儒术之正宗,故以史术名篇。术即道也,为古今人所共由之道。然学者亦须知所择,知所遵,始不误于歧途曲径。《易·系辞》日:“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大过》卦之初爻)子日:“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让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被命名为“三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鲁迅金石研究的考证方法都是其“三重证据法”的理论背景。沈从文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丰富实践直接促成“三重证据法”的形成。“三重证据法”区别于“多重证据法”的意义,在于方法上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研究指向纵深的物质文化史层面。  相似文献   

10.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课改之前,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教师是“播种机”,学生是“接受器”,盛行“填鸭式”“满堂灌”。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公开课“造假”现象严重,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导向上出现了偏差,应从由重“受术”到重“就道”,由看重“教”到看重“学”,由重“观摩”到重“研讨”三个变化入手,从学生发展及学科特点出发,摒弃“造假”,还课堂教学以真实。  相似文献   

12.
诗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相似文献   

13.
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又一创新理论流派。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与转化,该理论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关系这一命题。经由各螺旋内部的进化等环节,三重螺旋模型得以维持其良性发展。在三重螺旋模型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国家社会主义模型”、“自由放任的模型”、“三重螺旋模型”三个层次。在三重螺旋模型的建构上,其突破口则在于推动大学的转型即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  相似文献   

14.
杜甫之诗,以“诗史”而独步诗坛,其人,以“诗圣”而感化后代。本文试就《茅屋为秋风所破耿》(以下简称(茅》)简析之。  相似文献   

15.
职务评聘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当前在高校职务评聘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三重三轻”,即: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政治;重评审,轻聘任和管理。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在一些高校的职务考评工作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某些人...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断刑论》提出三点意见,指出唐代仍用“刑以秋冬”制的“伪”与“惑”,由于未尽于经权之道。论文对时弊深刻反省,从儒家“经权之道”的原则评儒家“顺天应时”的原则,达到“以子之茅,攻子之盾”的效果,文笔犀利,情理俱备。  相似文献   

17.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08,(11):23-24
我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是一个宽度,“精深”是一种目标,“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就是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实施开放通透、民主和谐的人格管理举措,努力形成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家园。它强调“三重两关键”。“三重”: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普光强 《云南教育》2008,(22):17-17
当前,全省教育系统都在按省教育厅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开展“三生教育”,笔者认为“三生教育”应突出“五重”。  相似文献   

19.
或与友人仰望湛蓝天空中南归的雁阵,或在天气渐凉之际和同事细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或独守孤灯咀嚼古典歌辞诗赋,或打发旅途困闷拈手一读当今美文佳作,发现不少友人、路客、思想家、作者往往将秋与悲伤、凄凉、惆怅联系在一起。不论是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不幸遭遇,还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远方牵挂,亦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一概而论,都自然不自然地给秋天打上了极其鲜明的忧愁烙印。  相似文献   

20.
提高初中学生三点做法乔冠虎在从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做了一些探索,并归纳出了三点做法:一、把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作为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目标。教学中,我以教读课文重在“牵”,阅读课文重在“扶”,自读课文重在“放”的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