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调查了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情况。全国范围内总共有196个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4个单元,初试科目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与学术硕士的初试科目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自主命题科目的设置特点,旨在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及广大考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药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较大差别。调查发现,我国药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技能和方法学课程所占比例较低,生物医学科学基础课、药学科学课2大课程群的课程未能体现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社会/行为/管理科学领域的课程三个主要问题。基于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尝试从制度层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对中美情报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开展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重新审定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实施个性化教育;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模块体系;共享全国情报学教育资源,实现跨校选择课;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合作,开拓情报学研究新领域;改革激励机制,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强化动态评估,加强研究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例,梳理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设立以来的培养模式,解析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思考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对符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模式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实施状况,从树立正确指导理念、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构建全程贯通一体化实践模式、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机制的策略。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探讨了以协同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思想教育研究》2014,(11):F0004-F0004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985工程”大学。1981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学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博士点,193个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19000人,其中,学术型学位博士研究生2800人,工程博士研究生25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6400余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4500人。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行一级学科的培养。文章以集美大学为例,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比,提出了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产生多元化趋势,培养既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又有广阔的相关领域知识的毕业研究生受到社会的欢迎。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如何制订出合理、科学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笔者从社会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的需求、原有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不足以及完善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思路,并进行了实施;初步实施的效果表明了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和创新能力强的硕士研究生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生教育方式,但由于起步晚,其培养模式不健全。作者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本质特点出发,结合在教育培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建议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培养理念、招生、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实践及质量监督,并以此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来不断完善和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在分析现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若干措施和建议,为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基础上,制定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标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徐建波  彭理 《教师》2008,(6):64-66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计算机学科表现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生的生源结构、现有培养方案中有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质量三个培养方面入手,将三者融会贯通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系统地提出一种以质量为导向、针对硕士研究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培养模式,并就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若干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认为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未能切合社会所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瓶颈的根本成因是缺乏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而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将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流程之中。从招生、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指导、毕业生追踪等角度提出了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权从政府下放到高校,学科平台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学科环境的变化,高校必须要改造过去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必须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契机,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学科环境变化,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神州学人》2016,(4):5
上海电力学院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别在杨浦区和浦东新区设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200亩。目前,共有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1.2万余人。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学校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8个本科专业,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共23个二级学科可以独立招收和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共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工程"国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设立和实施,推动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文中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通过加大宣传、建立“双导师”负责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培养措施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指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遭遇的诸多困难并分析了原因:对实践能力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学位论文写作沿袭学术性论文的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得不到有关单位的支持等。为有效落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应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界定为有理论深度的实践;努力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写作应指向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还应致力于建设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体。  相似文献   

19.
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化工设计和工艺研发两个培养模块,将研究生的专业课分为两个教学班授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设置实验性(实践性)课程,积极探讨和建立适合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剧增、学制年限短等因素影响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针对这些新情况,必须从突出研究生党员思想建设的主导地位、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新的评价管理制度、以及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党支部凝聚力等方面采取必要的对策,以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