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作为一介布衣的李渔,在当时是妇孺皆知,而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并存。李渔一生坎坷,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如愿,在生活的压力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他走上了卖文的道路。也因为他四处于谒,而遭到一些人的诟痛。李渔是靠自己的才能谋生,虽然他好货好色,经常陷入经济的窘境之中,但他却仍有着良好的心态,褒贬由他,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2.
"新奇同质"的思想应当是李渔小说尚奇观中的核心思想.他本人自称他的小说作品"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而目,为我一新".在李渔所创作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既新又奇的特质,是"新奇同质"思想的外化.正是这种思想,才使得李渔小说显示出自己的独创性.而这正是李渔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小说家或小说理论家的显著地方,也是他突出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文人,平生以小说、戏曲著称于世,尤以他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记>享誉当时文坛.但人们很少关注他的词学思想.实际上,李渔是一位具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4.
李渔把“以心为乐”作为他养生的美学观,这既是李渔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又是他修心养性的方法。“以心为乐”的养生美学观中,包含着中国文化中许多传统的哲学思想,李渔既延承着前人的思想,又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掺和其中,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渔一生经历了由热心科举到卖文为生、携姬出游,由正统文人之途走上了反传统的商人之路。他由儒而商,使其商人意识渗透于他后期的品行及创作中。他把文化产品商品化、通俗化,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6.
李渔,字笠翁,兰溪县人,生于公元一六一一年。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明清之际大动荡中度过的。李渔自幼聪慧,能写诗歌小说,由于他不愿同当时的官吏同流合污,便流浪江湖,以后便定居杭州,筑室湖上,一面饮茶,一面写戏,悠然自得,并在亭柱上自书一联:“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题联述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很早就注意借助道具来串联剧情,展示环境,刻画人物。李渔作为一个成功的戏剧家的同时还是当时的一个畅销小说家,李渔把道具功能巧妙地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借助道具来凸显故事主旨,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在李渔小说中,道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李渔对于市俗喜剧的贡献,就在于他扬弃了传统市俗喜剧中粗俗的成分,而使市俗喜剧趋于精、雅,从而提高了市俗喜剧的审美品味。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学大多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或完全是文雅高尚、奋进有德的典范,而那些自由轻松、活泼明快的俗文学却历来不为高雅人士所看重,正如《琵琶记》在当时较之《西厢记》更为士大夫所接受,尽管后者的成就要大于前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李渔,会发现李渔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他正处于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界点上。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商人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渔一生经历了由热心科举到卖文为生、携姬出游,由正统文人之途走上了反传统的商人之路,他由儒而商,使其商人意识渗透于他后期的作品及创作中,他把文化产品商品、通俗化、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0.
陈继儒与李渔的生活时代相接;两人在思想背景、生活道路选择乃至性情等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且都闻名遐迩。然而,他们的文化品格在传统视野中差异甚巨。陈继儒是名士,而李渔则是“俳优”。于是,二人在当时及后世的名誉截然分途。  相似文献   

11.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则以标举“结构第一”而区别于以往的曲论著作。李渔所言的“宾白”,即是对戏曲结构与叙事性的强调。文章从曲论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并论及对后世曲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李渔在短篇小说中表现怀疑精神的一种角度。对于民间和古代小说中一直存在的鬼神信仰,对于才子佳人间的温情脉脉,对于人情,李渔表示了怀疑。对于变态的情欲,李渔是以复杂的心情讲述的。但李渔的怀疑精神是不彻底的,他最终是要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他的作品是要有益教化而且充满娱乐的。  相似文献   

13.
李渔的小说因思想艺术方面的缺陷而饱受后人诟病,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在小说领域内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所带来的创新,虽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但李渔用他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坚持的理念,其在小说方面的创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渔在文艺观、人生态度所具备的异于常理的特质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则形成了其标新立异的反传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赟、袁宏遣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6.
小说心理学是李渔首创的,小说心理学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是李渔小说的一大特点。李渔小说从作到读进行全面的艺术心理关照,这就便得他的小说不仅能满足作自身的创作目的和愿望,而且也满足了读的心理愿望,特别是李渔对读心理的三个“发现”,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带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李渔对小说心理不宾发现是他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李渔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理论家,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随着对李渔小说戏曲的进一步关注,人们越来越发现李渔的小说戏曲呈现出新奇的独特个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其作品新奇特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很少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呈现出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李渔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创新型作家。正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持有创新求变心态,因此,他的作品才会以新奇著称。  相似文献   

18.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格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生产性的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特质与性格特征,它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士人缺乏真正的独立意识,这不仅表现为政治道德观念上的依附性,更表现为经济生活对封建政权的依赖性.明末清初的李渔,则以其文化选择,艺术经营异化了"本业治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士人经济人格的独立性,在当时具有逸出常规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李渔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认为该观点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