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题已知AB=AC,CD⊥AB于点D,BE上AC于点E,BE与CD相交于点O,(1)求证:AD=AE.(2)连接OA、BC,试判断直线OA、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提供的标准答案:(1)证明:如图1中,在△ACD与△ABE中,∵.∠ADC=∠A EB=90°,∠A=∠A,AC=AB,∴△ACD≌△ABE.∴AD=AE.(2)互相垂直;证明连接OA、BC,如图2,在Rt△ADO与Rt△AEO中,  相似文献   

2.
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 BC=12aha=21bhb=21chc,证明几何题,过程简捷,思路清晰,方法奇妙独特,对解决问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略举几例供同学们参考。一、证线段相等例1已知梯形ABCD中,AB‖BC、M在CD上,且S△A B M=21S梯形A BCD,求证:M为CD的中点。分析:由图1,若过D、M分别作DE‖MF‖AB交BC于点E、F,要证M为CD的中点,只需证EF=FC,也就是证S△AEF=S△DCF即可。证明:如图1,过D、M分别作DE‖MF‖AB交于BC于点E、F,连结AE、AF、DF,则S△AB M=S△ABF(等底等高等面积)图1又S△AB M=12S梯形ABCD∴S△ABF=12S…  相似文献   

3.
已知:如图,△ABC中,DE∥BC,BE与CD交于点O,AO与DE、BC分别交于点N、M,求证: AN/AM=ON/OM(第二册几何67页20题) 简证:∵DE∥BC,∴AN/AM=AD/AB=DE/BC=EO/BO =ON/OM 联想一上题还可得出两个结论:M为BC中  相似文献   

4.
题一 已知:在锐角△ ABC的外面作等边 △ ABD,△ BCE,△ ACF, O1, O2, O3分别为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求证:△ O1O2O3为等边三角形 . 许多学生看到本题后,都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道题只是下面这道题的延伸 . 题二 在锐角△ ABC的外面作等边△ ABD, △ BCE,△ ACF.求证: DC=BF=AE. 证明:先证题二 .如图 (1), ∵△ ABD和△ ACF都是等边三角形, ∴ AD=AB,AC=AF,∠ DAB=∠ CAF=60° . 又∵∠ DAC=∠ BAF=60°+∠ BAC, ∴△ DAC≌△ BAF, ∴ DC=BF. 同理可证△ DBC≌△ ABE, ∴ DC…  相似文献   

5.
已知:如图,在ABCD中,EF∥AD,GH∥AB,EF和GH交于BD上一点P,求证:SAEPG=SPHCF。这是九年义务教材《几何》第二册HBEAGPCFDP146-4。其中AEPG与PHCF称为“余形”,该题可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余形面积相等。下面就来谈谈这一结论的应用。  例1 如图,过ABCD的顶点D引直线交BC于E,和AB的延长线交于F,求证:S△ABE=S△CEF。证明:作AFHD,因E在对角线DF上,由例题结KEBFGHCDA论知:SABEK=SEGHC,又因为S△ABE=12SABEK,S△CEF=12SEGHC(同底EC,又等高),∴S△ABC=SCEF。例2 如图,已知ABCD为平行四边形,P…  相似文献   

6.
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图形 ,在有关几何的学习中 ,我们常把图中的三角形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妙解几何题。一、利用同一三角形面积的两个不同表达式图 1例 1 如图 1 ,CD、AE分别是的边AB、BC上的高 ,且CD =4、AE =8、BC =6 ,求AB的长。分析 :求出△ABC的面积 ,此题便很容易得解。因为△ABC的面积可以由AB及AB边上的高和BC及BC边上的高得到两个不同的表达式 ,从而得到只含有未知数AB的相等关系。解 :△ABC的面积可表示为 :12 ·AB·CD或 12 ·BC·AE即12 ·AB·CD =12 ·BC·AEAB …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式练习 ,有利于开阔同学们的思路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能力。图 1问题 :如图 1 ,C是线段AB上的一点 ,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 ,边接AE、BD 求证 :AE =BD 证明 :△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 ∠ 1 =∠ 3=6 0° ∠ACE =∠BCDAC =CD ,BC =CE △ACE≌△DCB图 2 AE =BD 变式一 :将点C改在AB的延长线上 ,如图 2。证明 :△ACD与△BCE是等边三角形 AC =CD ,BC =CE∠C =∠C △ACE≌△DCB AE =BD 变式二 :点C…  相似文献   

8.
题目1:已知,如图1,在矩形 ABCD 中,点E,F 分别在 BC、CD 上,且 CE=AB,CF=BE求证:AE⊥EF.证明:由条件可得△ABE≌△ECF,所以∠1=∠2,又∠B ∠1 ∠3=180°,∠AEF ∠3 ∠2=180°,所以∠AEF=∠B=∠C=90°,所以 AE⊥EF.  相似文献   

9.
1.证明线段成比例 例1 在△ABC中,∠BAC=90°,AD⊥C,∠ABC的平分线交AD于F,交AC于E,求证:DF:FA=AE:EC.(初中《几何》第二册总复习题18题)。 思路:如图1,由本题结论特点,可寻找第三个比:分别在△ABD和△ABC中应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得DF/FA=BD/AB和AE/EC=AB/BC.如果BD/AB与AB/BC相等,问题即解决。由直角三角形比例中项定理可得AB~2=BD×BC,即BD/AB=AB/BC.  相似文献   

10.
[知识要点]1 等腰梯形的性质有: (1)      ;(2)      ;(3)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有: (1)      ;(2)       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四边形典型考题解析图1例1 (2003 年江苏省徐州市)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B=CD, AD∥BC,点E在AD 上,且EB=EC 求证: AE=DE 略证 在梯形ABCD中,∵AB=CD,∴∠ABC=∠DCB 在△EBC中,∵EB=EC,∴∠EBC=∠ECB ∴∠ABE=∠DCE 又∵ AB=CD, BE=CE, ∴△ABE≌△DCE ∴AE=DE 例2 (2003年杭州市)如图 2,EF为梯形AB…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初二暑假作业第27页有这样一题:已知D为△ABC边AB的中点,E为AC边上的一点,AE=2CE,BE和CD相交于G,求证:BE=4GE。这道题和重心定理极其相似,重心定理是:已知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E,CD相交于一点且BE=3GE。因此,我想AE=3CE,结果如何呢?更一般地,AE=nCF呢?于是得出下面的定理。定理1 已知D为△ABC边AB的中点,E为AC边上的一点,AE=nCE,BE和CD相交于G,则BE=(n+2)GE 证明:作AH∥EB交CD的延长线于N, ∴△CGE∽△CHA。  相似文献   

12.
巧添辅助圆     
许多几何问题,若能恰当添出辅助圆,充分利用圆的丰富性质,便能获得简捷巧妙的解法. 例1 在△ABC中,∠ABC=∠C,∠A=100°,BE是∠B平分线,求证:AE+BE=BC.图1证明 作△ABE的外接圆交BC于D,连结ED.∵∠A=100°,AB=AC,∴∠ABC=∠C=40°.又∵BE平分∠ABC,∴∠EBD=20°,AE=DE,∴AE=DE.又∵四边形ABDE为圆内接四边形,∴∠DEC=∠ABC=40°,∴∠DEC=∠C.∴DE=DC,∴AE=CD.∵∠BDE+∠A=180°,∠A=100°,∴∠BDE=80°,∴∠BED=80°,∴BE=BD,∴BC=BE+AE. 例2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b,AB=CD=…  相似文献   

13.
正题目已知:如图,△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且AD=AE,D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BFFCBDCE.证法一:如图1,作CGAB△FCG△FBDBFFC=BDCG1=4AD=AE12231334CE  相似文献   

14.
在平面几何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添上合适的辅助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思路畅通,但对于初一、初二的几何初学者来说,添加辅助线都是解题的难点.本文介绍初一、初二阶段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供参考.1 连结两个已知点 例1 如图,己知AB=CD,AC=BD.求证:∠A=∠D. 证明连结BC,在∠ABC与∠DBC中, BC=CB(公共边) AB=DC(已知) AC=DB(已知) ∴△ABC≌△DCB (SSS) ∴∠A=∠D(全等三角形  相似文献   

15.
题目已知:在△ABC 中,AB=AC,D 是 BC 边上一点.求证:AB~2=AD~2+BD·CD.思路分析1:因为 BD、CD 在同一边上,从而考虑相交弦定理,于是作△ABC 的外接圆进行论证.证法1:作△ABC 的外接圆 O,延长AD 交⊙O于 E,连结 BE(如图1),∵AB=AC,∴∠1=∠E.∴△ABD∽△AEB,∴AB~2=AD·AE=AD·(AD+DE)=AD~2+AD·DE.  相似文献   

16.
原题 已知△AB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BD=CE。求证:AB=AC。 这是一道简单的平面几何题。下面将其题设减弱,而保持结论不变,从而增大难度,增加综合性,使简单的题目得到深化。 题1 已知△ABC,M、N在BC上,BM=CN<1/2BC;D、E分别为AC、AB的中  相似文献   

17.
证明含三角函数的几何等式,不少同学感到难以下手,如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将式子中的三角函数转换为两线段的比,从而将问题转化为线段的等比(积),常可迎刃而解。 例1 如图1,△ABC中,以BC为直径的半圆分别和AB、AC交于D、E.求证:DE=BCcosA (1994,西安市中考题) 分析:连BE,则∠BEC=90°,△ABE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命题转化为证明DE=BC·AE/AB,即证DE/BC=AE/AB. 为此,可证△ADE∽△ACB. 由∠ADE=∠ACB,∠A=∠A.命题获证.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几何第二册习题二十第28题: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与外接圆直径的积等于其他两边的积。证明:如图,AE为直径,连BE,则∠ABE=90∵ AD⊥BC,又∠C=∠AEB,∴△AEB~△ACD,∴AB/AD=AE/AC,即AD·AE=AB·AC。中学现行课本未进一步阐明这题的作用,其实运用此命题在证某些题时可以说是一条“捷径”,能简化某些习题的论证。在教学中经常注意这种解题的分析、总结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效。例如,借助它,可以引导学生方便地去解与圆有关的以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几何中,模型教学的几何直观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模型教学也是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对传统"手拉手"模型作进一步探究.一、模型及性质模型如图1,两个等腰三角形ABD和BCE,AB=BD,BE=BC且∠ABD=∠CBE=∠α,AE与CD相交于于点F,连接BF.则有:(1)△ABE≌△DBC;(2)∠AFD=∠α;(3) BF平分∠AFC.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初中课本《几何》第一册P85例1进行剖析,作出推广,然后介绍它们的应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原命题 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证明:如右图,连结BE。∠ADC=∠ABE=Rt∠,∠C=∠E。∴△ADC∽△ABE∴AC/AE=AD/AB,故AB·AC=AE·AD。通过证明,不难看出,问题关键在于使△ADC∽△ABE。∠C和∠E是AB上圆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