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名量式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合成词,对于其构词方式,不同研究者所持观点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名量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此类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应界定为异类联合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词序上还是在构词单位上,名量式合成词都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少见,但对其比较系统的考察及研究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的。现在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各个方面,文章从名量式合成词的定义和界定、构词类型归属问题、性质和特点、产生和成因以及名量式合成词与数量短语的搭配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名量式合成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便于我们了解目前名量式合成词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复合词的"异序"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复合词出现异序现象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汉语的韵律要求和共同的语素义为之造就了支撑条件,是丰富的方言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汉语构词上语序AB式和BA式并存的事实证明,汉语不仅有“修饰语 中心语”的偏正式合成词,也同时具有“中心语 修饰语”的正偏式合成词,后并非受亲属语言或古越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诺苏彝语(彝语北部方言)中有一种语音、构词和语义都有别于一般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双音节长音合成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而以往的诺苏彝语研究根本没有重视对这些双音节长音合成词的研究,本论文深入研究双音节长音合成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音、构词及其语义。  相似文献   

6.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探讨汉语中联合式合成词的语义结构,着眼于组成联合式合成词的语素间的关系,并结合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观点,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该类构词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联合式合成词的形成过程、内部语素的语义关系并对之进行大致分类,同时关注该类词的未来发展趋向,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合成词内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     
《小学语文教学》2007,(7):59-59
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结构规律的学科,包括词、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古汉语词 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中的单纯词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为合成词。合成词有多种构词方式:并列式,如“语言”;偏正式,如“四季”;动宾式,如“司令”;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合成词占多数,而复合词又是汉语合成词的主流,因而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很多,不过多数集中在偏正式和并列式复合词上。支配式合成词不仅功能复杂、语义丰富,而且在语用方面也很富有特色,因而对支配式合成词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后缀如“子、儿、头、们”等。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提起汉语方言的词缀,以往总是首先想到南方的一些方言,像通行地区较广、使用频率很大的名词前缀“阿”,地方色彩很浓的名词后缀“仔、佬、公、母也”等等,而对北方地区方言的词缀却往往注意不够。实…  相似文献   

11.
熊英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48-50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人”语义场内各词族:lo^55“人”、ma^55lo5^5“民”,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即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人”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复合词"超常"组合是相对于"常规"组合而言的,是人类思维创新的体现。经历过"超常"组合的汉语复合词拥有令人难以准确把握的词义,欲理解其义,必先知晓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该研究于认知视域下对经历过"超常"组合的汉语复合词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发现各构词成份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文化语用学》用以否定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十几个例证都不能成立,它们或者是共有信息省略,或者是修辞用法及其他非理性表达,或者是误读。其取而代之的“目的-意图”原则,把说话人的目的作为“根本的会话原则”,堕入个人功利主义的泥潭,失去了对手段的监控,失去了对事物普遍性的认识。该书对“语境干涉”、语用“得体”的看法也是机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方金华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1):27-29,33
台州方言表示“聊天、闲聊”义的“白搭”构词理据不可理解,“白搭”的本字当写作“白答”。表示“聊天、闲聊”义的“白答”是中古汉语中书信往来“禀报,答复”义的引申。读作“白/tg”,这是语音变化,阴阳对转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阐明了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但不是其典型句法功能,进而分析了名词状语与所修饰的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最后指出,NV式状中结构的形成是语言的相似性与经济原则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汉字形音义加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对聋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在汉字加工过程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字音的激活是汉字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既使聋童也要经历“字音”的激活过程 ,语音中介可能是理解语义必不可少的一环。字义在汉字的加工过程早期就可以出现 ,在听力正常儿童中字义与字音是相伴出现的。聋童识别汉字则可能是以字形、字义为主、字音不占优势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疾”、“病”和“疾病”的各种意义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出现,没有时间上的明显先后。“疾”和“病”在表示“疾病”义时也无意义上的差别,同义并列不构成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即“疾病”不能构成并列短语。“病”由“困苦”引申为引发困苦之一的“疾病”义,二者的意义联系也很紧密。因此,名词“疾病”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的,与同形的主谓短语不具有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娄底方言有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等多种,这些重叠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有其特征,为汉语形态学的建立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19.
本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层面,比较分析英语重音和汉语轻声在音变和构词造句方面的异同点.指出英语重音和汉语轻声会影响并改变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里音位的音质;解释了它们在构词中的语音标志作用及区别词性和词义的功能;并阐述了它们在句子节奏结构中的基础核心作用及分辨句子语法结构和句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