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不论是自然科学规律或是社会科学规律都是隐藏在事实后面的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趋势。人才成长规律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自然科学领域,事实就是真理。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事实加大的概率才是真理。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探讨了精神科学领域中的真理问题.此一真理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理,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主体性、无限性和开放性。伽达默尔着眼于真理与艺术、历史及语言的关系之梳理,来揭示主体对真理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第十课中谈到,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的,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常识”,课文对这个观点没有展开,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证。有些同志,对于这个“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至今仍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怀疑不在于自然科学方面,而在于社会科学方面,总感到,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是符合事实的,而说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没有阶级性,则难以想通,似乎与事实不符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真理多元论”成了哲学领域一种颇为时髦的观点,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等思想文化领域。那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企图以此作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真理多元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下面,我们从其思想渊源、理论错误和政治本质等方面予以剖析,以澄清它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一“真理多元论”是一种认为对我们世界的同一领域、同一对象可以建构“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却是“平权的”真理的理论观点。在我国,最初它是由个别学者依据自然科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前提极不一致的理论对某一领域同样适用的现象而提出来的,认为同一领域、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天文历法的变革史,就是这一真理的有力证明。天文历法,是自然科学问题,但是围绕历法改革问题,却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在我国古代,历法的颁行,是统治权力的一种象征,因此,对改革历法的态度,也就成了政治路线的一种反映。谁说自然科学是超政治的呢?! “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论语》)夏代的历法,被孔老二规定为治理国家的头一条准则,在历法上也要“法先王”,“遵古制”。孔老二“克己复礼”的那个“礼”,是奴隶制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也包括历法制度。孔老二的政治路线,连同他在历法问题上的主张,为后世一切反动派所继承。历法改革几乎没有一次不要经过反对反动势力,反对因循守旧、信古疑今的艰苦斗争。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人们人文只有科学领域才会存在着真理,因为真理是确定的、客观的和绝对的,而人文领域是一个没有真理可言的世界。但实际上人文领域也有着自己的不同的真理,只不过这个真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意义、本质、价值等等,它们虽然名目不一,但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相对性、不确定性、主客体的原始统一等。本文试图从人文领域的著名学者的思想那里找到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类开创自然科学的使命是要尽力了解整个世界的和谐,揭示事物发展的观客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指南。而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自然科学体系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更进一步讲,科学家们在向全世界宣布科学真理的同时,已经毫无保留地把自然的美奉献给了人类。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提倡审美化是对继承和学习自然科学真理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并能欣赏与创造美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入讨论,学术界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又一次展开了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的热烈讨论。从讨论的情况来看,对于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看法比较一致;而对于社会科学的真理,特别是反映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意见分歧很大。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质论:对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教育的本质,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社会科学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精确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只能达到真理的层面或无限趋向于真理的点,然而却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点。因为社会科学领域中根本...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人们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正确反映。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2页)以往的一切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并没有穷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结束真理,它们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如有一首诗说的:“谁也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他以为是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十六——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前进,其中,经典力学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科学基础,而这种哲学又从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影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唯物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它要坚持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坚持科学真理,就必须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它要坚持从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资料,就必然要从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因此,从哥白尼到牛顿,从波义耳到林耐,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然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外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第二种认为有的真理(指一般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性,有的真理(指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真理)没有阶级性;第三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我是持第三种看法的,我认为:真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阶级性的。下面围绕讨论中主要分歧之点谈四个问题。一、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 我在去年八月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真理属于客观范畴的看法,许多同志表示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十七世纪是近代数学萌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潮的洗礼,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涌现出各种思潮,由此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将其视为研究哲学真理的方法、揭示上帝设计自然的奥秘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工具,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美——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我们追求"江山如此多娇"的自然美,抑或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然而,数学——自然科学的皇后,也蕴含着与诗画一样美丽的境界.罗素曾言:"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那种"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试图在形上超越世界寻找真理的确定性;古代怀疑主义者则根本否定形上真理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现象界可信,却又无法构成知识的基础。既要寻找经验世界真理的确定性,又要回避超越性真理,胡塞尔于是利用了笛卡尔"我思"作为他的哲学起点,要在现象界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真理基础,由此他逐渐形成一种与自然科学和传统认识论非常不同的新的思维视角,把意识中的明白给予作为其哲学的绝对起点,从而也形成其现象学极为独特的方法论——把现象与本质都还原到意识领域。然而,当胡塞尔顺着这条路走向本质还原的时候,他恰好走向了现象学哲学起点的反面。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课程观与德育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往往会推动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研究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物理学革命”即是如此,它提出的非平衡态、非线性、耗散、混沌、自组织等理念不仅改造了物理学,更催生了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随之,社会科学各领域也纷纷向后现代转型,课程领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优良学风。探讨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必须坚持这个原则,遵循这种学风。文革期间,“四人帮”强调“任何真理都有阶级性”是脱离实际的,错误的。因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有的社会科学的真理,如语言学,也无所谓有阶级性。对“四人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打开学生思路,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应如此,中学历史课也应重视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从教学指导思想来说,教师在钻研教材、发掘知识内在的深广度;了解和研究学生认识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如何启发诱导、教会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一位好的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真理,更重要的是应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以历史学科而言,教师不仅要讲清教材的  相似文献   

20.
<正>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源头之一,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理工类等诸多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好物理,领悟科学内涵,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提供有力支撑。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学科的内涵近代科学的建立及其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既是人类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