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现象,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现行的德育模式,虽然在理论界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德育效果日见衰微。主要反映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德育投入与产出的强烈落差上,也反映在德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体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等诸多现象上。本文试图通过构建“活动德育模式”,探索一条体现人性关注和人文关怀的新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一、德育价值 德育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劳动,是社会与个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投入和产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使人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创价活动,因而,德育具有价值."德育价值问题是整个德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关于德育价值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存在多种模式: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意义说,等等.  相似文献   

3.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蓝江 《教学研究》2006,(3):210-214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理想价值有两个指向 :一是指德育在人们预计、想象中的价值 ,一是指德育在培育理想中所具有的价值。前者可以指德育所具有的全部价值 ,后者则指德育在某一方面的价值。本文中德育的理想价值 ,是指德育在培育理想中的价值。所谓德育在培育理想中所具有的价值 ,是指社会对理想的需要和追求 ,在德育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和追求的功能属性上的对象化反映。因而 ,德育的理想价值 ,实质上是指德育在满足社会对理想需要和追求上的功能属性。德育的功能属性能够满足社会对理想的需要和追求 ,就是德育的理想价值。由于人的本质及追求和理想在人类社…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双本位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给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惑。但是,传统德育无视这一点仍以理论说教、知识灌输等方式展开,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效果。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广泛流传的德育理论,它批判了灌输式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个人自由价值选择,将德育重点放到价值澄清上,对当代德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下高校德育模式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以生活场景为基础,通过道德主体实践活动,主动体验道德、建构道德,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在探索实施生活德育中存在着模式建构匮乏、途径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造成了生活德育的无根现象。构建多种生活德育模式,以劳动为依托,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培养德性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活动教学法的含义进行解读,进而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实践应用原则进行阐述。从优化德育课程规划的设计、构建大学生德育水平衡量体系、建设德育教育互动平台、完善活动德育模式考评体系四个维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活动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系统化的探究。同时,从活动德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及社会教学活动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教学实践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实践德育作为素质教育视域下一种全新的高校德育模式,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德育过程;这一活动过程主张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社会实践德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目标适应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过程控制和及时疏导等原则;以期实现社会实践德育最佳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育一体化模式将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区德育有机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德育一体化基本模式可分为无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独立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多元整合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三大类,它们有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特性。由于在实践德育一体化模式时可能会遇到诸多困惑,因此要注意其适用性与地域性、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要在分清重点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一体化的纵横网络。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德育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既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实体,也难以实现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它脱离社会生活,也导致其整体功能难以发挥。要避免这些问题和弊端,该文建议高职院校从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采用的德育模式,构建能充分实现德育价值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高校德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高校德育必须构建教师与学生主体相和谐的德育主客体,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统一的德育新途径,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互动的德育网络,必须做到师生和谐、知行统一、环境协调。  相似文献   

20.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