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哄客"的出现并非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本身的特性使然,这既有网民群体无意识心理的因素,亦有社会的娱乐化这个深层大背景。"犀利哥"事件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并将这种影响很快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文章结合"犀利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从而探析网络"哄客"具有责任意识淡薄、从众性等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网络"哄客"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网络兴起之后,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网络中来,网络"意见领袖"为受众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走向。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批在面对特定社会事件时跟风起哄甚至攻击谩骂的网民群体被关注,有学者将他们称之为"哄客"。从网络"意见领袖"到网络"意见哄客",舆论焦点选择的天枰开始出现倾斜,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呈现出一种"沉默的螺旋"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李宇婧 《新闻世界》2010,(6):181-18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一群其貌不扬、以出丑为宗旨的网络红人分外引人关注。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来探讨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以及他们与其受众——网络哄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利用网络丑角和网络哄客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从而揭示了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背后的消费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4.
旧社会的买卖人有一句俗话:"行大欺客,客大欺行"."行"就是座商或中间商人;"客"就是生产者或流动商人.打一个比喻(首先声明这是不恰当的比喻),出版社有点象是"行",著译者象是"客"."行大欺客,客大欺行"的现象,如今也还存在.先说说"客大欺行".名家著作,明明有错,一个字也不许动,稍有改动,斥编辑为"无知";已有一种译本,社会上也尚无新需求,因是名家新译,于是乎不得不再出一版;名家之作,  相似文献   

5.
"客":网络时代关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青年记者》2007,(20):79-79
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发出挑战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字眼,而围绕这个字眼展开的种种现象,是网络时代的特有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个字眼就是"客"——博客、播客、拼客、闪客、炫客、威客、维客、黑客、米客、粉客等的"客"字。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代表新闻舆论部门的话语力量,在国家垂直体系建构下具有多重新闻话语表现形式.本文以"柴静现象"为探讨对象,通过"柴静现象"的话语表现特征,从个人、媒介、民意三方面论述记者型新闻主持人的话语空间,探究扩宽主持人话语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异声同啸" (heteroglossia)源自俄罗斯语言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译自俄语"异质话语",是其对话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巴赫金在其论文<小说的话语>中,引入了该术语.巴赫金认为:小说的力量源自小说中人物话语、叙述者话语和作者话语的共存和冲突,他把"异声同啸"定义为"一个人的话语包含在另一个人的语言中,从而作者可以通过曲折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图"[1].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郭维易 《今传媒》2016,(3):74-75
在完成了对女性的精神解放、消除了肉体奴役的同时,所谓的"女性"也就成了文化中的一种子虚乌有,这也使得她们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亦是悄然失落于文化的视域当中了.对于这样的现象,戴锦华将其命名为当代女性面临着的"花木兰式的境遇",当她们终于获得了分享话语权利的时候,却失去了她们的性别话语身份;在她们真实的参与历史的同时,她们的女性主体身份却也不得不消失在一个非性别化的假面之后.  相似文献   

10.
张梅兰  胡今天 《传媒》2007,(4):47-49
在当今的新闻界,"话语"是一个理论界经常讨论而新闻实践又常常忽略的话题.后现代思想家福轲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灰色文化已经悄然出现。继李毅吧"屌丝文化"之后,以戒赌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又滋生出带有底层狂欢特性的"戏耍堕落"话语现象,这象征着中国网络空间话语调性的再一次下沉。本文以戒赌吧为案例分析了其利用身体化流行语与行业黑话结合的话语生成机制,解读了在其传播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把关人"缺位和意见领袖重生的奇观现象,并从微观的社会心理层面和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对现象成因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社会底层群体为应对认知失调而采取的"话语狂欢"策略本质是一次危险的逃避,关注中国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症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建磊 《青年记者》2020,(13):69-71
如今,网络舆论被人为介入甚至引导的情形越来越多,从饭圈的为爱豆护体到公共空间的阴谋论(如疫情期间的诸多疫情来源说法),很多被煽动起来的舆情是被刻意引导和制造出来的。在一次次基于网络的围观、参与、辩论甚至骂战的舆情事件中,不仅普通网民、自媒体人、网络红人、知识分子、娱乐明星等被卷入,一些因参与网络辩论而生的新角色如哄客、杠精、水军、键盘侠等也一涌而现。他们有意或无形中扮演了"网络引战人"的角色: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无中生有,不但带来了观点碰撞、话语交锋,也不时地激怒大众甚至将舆论引向极化。  相似文献   

13.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然而也是一个不断被不同话语讲述着的历史事件。因此,合理的追问是: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本相到底为何?本文尝试通过对相关文本和语境的了解,能对这一疑问略有解答。  相似文献   

14.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刚 《今传媒》2010,(7):41-43
一、网络"客"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网络"客"现象的形成最初发端于"黑客"。"黑客"一词源于英文"Hack-er",有时也称"骇客",原指热衷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后来"黑客"一词被用于  相似文献   

15.
杨春兰 《传媒》2006,(7):56-57
不知何时起,"客文化"开始风靡全国:闪客、博客、播客、维客等在互联网大潮中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闯入人们的生活."博客"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和需要,"播客"开启了广播媒体的新时代,"维客"满足了人人做编辑的梦想,"闪客"的出现将Flash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当人们在思考着下一个"客"将花落谁家之时,"炫客"作为"客家族"的一个成员鲜亮登场.  相似文献   

16.
周艳 《出版科学》2010,18(6):28-30
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城",充满种种话语.编辑团体同样以"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编辑话语是编辑行为与编辑文本的总和,体现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话语与其他话语的交流对话,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话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为其他学术领域所关注.比如说20世纪的女性主义学者就对话语理论青睐有加,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理论阐释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那么在编辑学研究领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韩剧"而言,对其工业行为、文化操作的研究似乎比文本研究更为贴近。在研究方法上,文章认为韩剧现象与米歇尔.福柯关于话语构成的论述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20.
一、何为受众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是个包含内容庞杂的术语.就"权力"而言,从其本质、表现、属性、存在形态等角度解释有能量(能力)说、资源说、关系说、结构说、"眼睛说"、媒介说、软硬说几种观点.但无论对权力作何种界定,权力的策略、网络、机制和所有这些策略赖以实施并被迫使其得到实施的手段才是权力研究的重点,这个手段,主要便是"话语"的运作.关于话语有两种看法:一是把话语视作语言中具有灵活性的那一部分,一是将话语视作"语言的运用",即话语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对话.将话语视为实践活动契合了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福柯认为话语是在书写、阅读和交流中展开,其生产按一定程序,在一定控制下进行选择、组织和传播.话语暗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也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话语和权力一起构成了社会文化的活动因素.因此,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真正的权力通过话语来执行,通过话语实现的权力才是切实的、有效的,话语之场就是权力运作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