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走向"合作"有利于东西部高校共同发展,是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进入深入推动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东西部高校对口合作的因素,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积极构建促进东西部高校合作共赢的政策环境,以推动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成功走向对口"合作"。  相似文献   

2.
学科文化作为学科的灵魂,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对口支援计划本质上也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且其工作内容对学科文化多有涉及,因此,对口支援与学科文化存在共通之处.从影响学科文化生成的因素来看,对口支援计划在解决西部地方院校学科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上,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在促进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中意义重大.通过对对口支援计划在促进东西部高校学科文化交流意义的探讨可以发现,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为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范武,也为更广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西部高校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智力资源和人才平台,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类型和区位的影响,西部高校与已经形成相对优势的中东部高校相比较,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为统筹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西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以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为标志,确定包括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宁夏大学在内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5年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为促进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从中获益良多,西部高校更是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五年多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步。对口支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了西部地区高校办学质量,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五年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和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对口支援下推动高等教育与所在地区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的四大微观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对建立高校间对口支援双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持续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决定加大西部地区职成教发展的力度,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动东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1997年,国家教委职教司专门召开了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研究和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一部分东西部的省启治区、直辖市)已建立了对D支援与合作关系。最近,教育部职成教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扩大东西部对口支援的初步意见,即建立省际支援与合作关系的东部省市要选择5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与西部对D省区的5所职业学校建立校际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西部12省(自…  相似文献   

7.
结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在土建交通类专业建设上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本文在此实践基础上,分析和探索了东西部高校土建类专业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口支援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实施以来,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随着东西部高校的深度参与,受援高校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方面逐渐模仿、接近以及同形支援高校。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文章从强迫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探讨对口支援背景下东西部高校同质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和谈 《考试周刊》2012,(9):161-162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重心逐渐下移到学院层面。与此同时,出现了经费短缺、人员难派、计划执行不力、学科带头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成为制约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应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配套的激励、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为对口支援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持续地为西部高校补充新鲜血液,逐渐缩小东西部高校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对口支援对于促进东、西部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笔者以高职院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为载体,分析了高职院校对口支援的特点、模式,并对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