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2.
隋倩 《海外英语》2014,(19):252-253,261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用"词典"的形式,把马桥的人事物理、轶闻趣事、风俗民情做了新的安排、装配,称为词典体小说的代表。词典体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该文试从文学形式、编纂者、读者角度来阐述文学作品运用词典形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马桥词典》是以韩少功下放的一个名为"马桥弓"的小山村为背景,结合他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所陈列的一百一十五个新的词条,用词典的形式与文化人类学、思想随笔和经典小说等形式相结合写成的一部小说,记录了许多生动地"马桥故事"。《马桥词典》的出现,其独特的体裁和所表达的文化思想内容以及方言的考证都是语言学界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4.
《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式形式,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野性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马桥人,思考了悠久深刻的马桥历史和丰富曲折的文化心理.本文力图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探讨《马桥词典》中作家、叙述者、人物、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文化与人这一命题看马桥文化与马桥人、马桥文化与叙述者“我”之间的关系,并追问这一命题在文本主题方面的展现,即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中的语言探索,则是连通回忆与现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舍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用“词典”的形式,把马桥的人事物理、轶闻趣事、风俗民情做了新的安排、装配,称为词典体小说的代表。词典体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该文试从文学形式、编纂者、读者角度来阐述文学作品运用词典形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显然具有汉语“地方性知识”价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该书在对马桥社会生活的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以语词的形式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并对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马桥词典》以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其中所描述的社会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价值。  相似文献   

8.
"寻根热"之后,寻根文学继续发展,从批判传统到认可传统,再将视线转移至边缘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本文将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从对文化的边缘文化描写中看"后寻根文学"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解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从语言与存在的角度看,《马桥词典》透过独特的马桥语言破译了马桥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并展示了独特的马桥文化。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看,《马桥词典》表现了语言对人的强大制约力。从语言与历史的角度看,《马桥词典》揭示了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