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哲 《中华武术》2007,(10):36-37
第二步养真气充窍,练呼吸开合这一步主练采气、练气、壮气之功,其目的是练后天之气,养先天真阳之气,使之增强、充盛、壮大,而后归属于中丹田之"空窍",并逐渐促使"空窍"转变成真气能量充盈的"功态窍",自发地产生"窍呼吸",即"胎息"之功能状态,使习者内气之功发生质的升华。但是,为什么要练气?怎样练?真气与丹田、丹窍是什么关系?"窍呼吸"  相似文献   

2.
<正>一、"课课练"练什么"课课练"严格说来应该叫"身体素质课课练",即教师在每节课都抽出3~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内容选择注重简易性、针对性、辅助性,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这"气"能放出体外攻击人  相似文献   

4.
4月13日《捣练图》《捣练图》,唐代张萱作,描绘宫女捣练的情景,已佚。现画卷为宋徽宗摹本,绢本设色,工笔重彩,纵37厘米,横145.3厘米,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  相似文献   

5.
<正> 音乐进入体育课是一件好事。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运用之,对于提高学生神经中枢的兴奋性、活跃课堂气氛、增进教学效果,对于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操,均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有的同志往往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活跃,让学生边唱歌边做体操、跳跃练习,甚至跑步。这种边唱边练的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人在迸行体育运动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而语言中枢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边唱边练必然影响大脑皮层兴奋点的集中  相似文献   

6.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4,(1):13-16
将古代奥运会"犹太化",即认为其是基督教打击犹太教的一种宣传武器的观点并不确切。切德勒诺的原始文献将奥运会之肇端归于犹太人,这实为一种时间纪年方法。对《狄奥多西法典》的考察也证明,狄奥多西一世并未下令镇压过犹太教,故而不可能将奥运会之终结归咎于狄奥多西一世对待犹太人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8.
玄色之美     
刘新园 《收藏》2012,(13):43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上古文献中的"玄色"一词,特指一种微微透红的黑色。屈原《楚辞》有"临湘沅之玄渊",看来玄色会给人以幽深、玄远之感、、中国在商代就已生产出有青色釉层的硬质窑器,今人称"原始瓷"。约在东汉时代,陶工们利用黄黑色的黏土(含铁量较高的原料)与草木灰等混合便成功地烧出了微微泛黄或微微泛青的黑釉瓷器。汉魏六朝时期,浙江德清窑已是以生产黑釉瓷著名的窑场了。至此以后,中国南北诸窑几乎没有停烧过黑釉瓷,这可能有如下原因:黑  相似文献   

9.
韦群杰 《武当》2013,(6):23-25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既练外部的形体四肢、肌肉、韧带、关节,又练内部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调理精气神等等。其修炼过程,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既练内又练外,使内外都达到高度的和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对身心进行充分地调整与修复,从而达到内外修炼的目的。太极拳的内外修炼技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  相似文献   

10.
高东祥 《中华武术》2007,(10):55-55
太极拳很简单,也很难练。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再有自己的勤奋苦练,一定能达到登堂入室之境界。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做到"三个明白"。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要"明白"。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她的运动规律,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11.
一位武术名家说:"若按练拳目的而言,大致可分为自励、自娱、谋利、好事四类,每一类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诚然,历史时间、地理位置、文化层面、积极条件、传统积淀的不同,审美取向当然会有所不同。如传统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之间,有些认识还不能被对方所完全理解,目前看应该是正常的。编者个人认为只要太极拳能"走向世界",焕发出时代之气,那个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欣赏的太极拳就是最有价值的,至于是传统的还是简化的都无所谓。不过在当下"乍暖还寒"之际,简化太极拳究竟是否属于"肢体练",肢体练有何弊端,还是值得太极拳界一谈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4年第2期"一线话题"栏目陆生宁老师的《小小脚印之静听花开》一文,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仿佛看到了陆老师带领学生们边参观校园边进行安全教育、在喷泉边给学生们讲故事的场景。这些平凡的小事让我看到了陆老师细心而周到的教育智慧。一、心思缜密,提前设防陆老师由两盆水仙花的环境不同、开花时间的不同,想到了育人的道理,感悟出育人环境不同,人的发展则会不同。所以陆老师就想到了要人为的设置教育环境,也就是  相似文献   

13.
吴念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117-118,12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何谓太极拳之"主宰于腰",腰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如何练腰等四方面对太极拳"主宰于腰"这一拳理进行了分析及论述。本文不仅从健身角度论述了太极拳"主宰于腰"的作用及价值,而且从推手技击方面阐述了"主宰于腰"在推手技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为提高太极拳练习者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体育师友》2020,(6):26-27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教材三个一",主要指单一身体练习、以此为核心的组合动作练习、以此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1]。以"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方向,即在单一身体练习中"学",在组合动作中"练",在游戏或比赛中"自评"或"他评"。在区级教研活动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学、练、赛、评"环节,主题鲜明,亮点突出。文章以《立定跳远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阐述基于《纲要》的"学、练、赛、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意念教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是心理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信息和表象刺激下激起的一种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其形式以回忆为基础,对动作表象加以重视,达到加深体会、巩固技术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先想后练,边想边练,想练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念教学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和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行课程主旨在于"育体"、"练身"、"增技",难以发挥"健心"、"育人"之功能,严重影响了体育的特殊作用.本文探讨了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并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导引术、气功、健身气功现象之成因.认为:导引术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是"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具有"不设定质性",会被具有"设定质性"的健身气功所取代.为了完成健身气功这种"客体化行为"的"意向本质",应不断创编健身气功新功法的"质料"充盈,才能达到自明的"明证性",在全民健身中树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8.
<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很多,如,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实效陛、课间操等。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即"道"与"术"。"道"是指学生有自觉锻炼的意识,有坚持锻炼的坚韧品质,有科学锻炼的习惯,其可以使学生由"要我练"为"我要练";"术"指的是学生学会锻炼的方法,掌握锻炼的技巧,了解锻炼的基本原则,可以使学生做到"我要练",也能做到"我会练"。  相似文献   

19.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要体用结合。拳架是锻炼体形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一种功夫,而推手则是运用阴阳哲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对抗功夫。如果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就会不懂得"听劲",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相反只练推手不练套路拳架,则缺少技巧和方法。因此二者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若要上升到太极拳的应用境界,必须"心意着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