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10,(11):20-21
我很喜欢《围棋天地》,每期都看,也有好多年了。我接触天地的时间应该比现在的大多数天地的工作人员都要长,没有卖老的意思,只是说明我对天地很有感情。每当看到天地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我真是喜欢围棋啊!“嘿嘿!” ——爱屋及乌啊。 可用喜欢读《围棋天地》为证,每次买了来,总挑儿子偷空逗狗的时候先悄悄瞄一眼,没有办法啊。  相似文献   

4.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6,(20):95-95
女儿从6岁开始学围棋,十分喜欢看《围棋天地》。在我的帮助下共同作诗一首,以表达我们对这本杂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刘崇华 《围棋天地》2011,(11):22-22
尊敬的围棋天地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个浙江宁波的棋迷,与围棋打交道已有二十余年,目前水平大致在业余2到3段(估计)。我的启蒙杂志就是《围棋天地》,一直以来,她也陪伴我成长,是我的良师益友。二十多年的棋龄中,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围棋的报刊杂志,很多目前市场上都没有在出售了,  相似文献   

6.
《围棋天地》2010,(2):21-21
年近八旬,与木野狐相恋六十多年,身为《围棋天地》老订户的我,新年之际,建议《围棋天地》:  相似文献   

7.
关于连线     
《围棋天地》2013,(5):20-20
您好!我之前向天地投稿,在《围棋天地》2013年第1期发了一个彩页的新闻稿《世界冠军,来了!》,请问这类稿件有稿费么?麻烦您了,谢谢!  相似文献   

8.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9.
杨晓华 《围棋天地》2005,(10):69-69
1998年3月去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路桥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围棋迷,我忘不了带上一副棋具和几本《围棋天地》杂志,心想在国外那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围棋将是我的一位好伙伴。  相似文献   

10.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1.
灌水区     
主题:《围棋天地》与《棋艺》(披荆斩棘) 围棋天地与棋艺哪一个可读性更强?pooh007:Just so so,半斤八两。待海上沉浮(musclf):有时候两本杂志有一样的文章,让人很扫兴。flying__cat:我感觉棋艺好点,喵  相似文献   

12.
周泗宗 《围棋天地》2000,(10):34-36
章必功先生的文章《围棋的哲学内涵》引起了我的兴趣。读过章文之后,又翻出《围棋天地》1997年第一期和第三期,重读了马诤先生的《围棋的起源》。参与讨论从唐朝便存在的一个古老的争论话题——围棋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实在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夙缘     
王智胜 《围棋天地》2005,(11):72-72
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写下我与“天地”的故事,因为我手上没有一本《围棋天地》是准时买的。  相似文献   

14.
黄燕京 《围棋天地》2013,(15):20-20
《天地》2013年第13期编者“银发爱好者”一文,颇具前瞻性,作为一个年届七句的“资深”棋迷,读了很温馨,作为一个省的围棋协会主席很感认同。文中提出“老年人围棋推广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围棋关怀老人,也是围棋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赞赏。  相似文献   

15.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4):95-95
天地相伴 平生遂愿 纯粹是机缘巧合,我与围棋结缘,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恰好与《围棋天地》创刊同步,屈指算来,不经意间,我的棋龄竟同天地的历史一样,已长达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捧起2004年最后一期《围棋天地》,《行过知苍桑》这篇特别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书架上翻出厚厚一摞《围棋天地》,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错误     
《围棋天地》2014,(19):20-21
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老棋迷。看天地年头多了。近期天地在印刷上有一个小错误得指出来.虽然注意的人不多。已经N多期了.一直没见更改。在天地封底《围棋大全平板电脑》靠下位置,“围棋大全包含”栏,“众易到难分级排序”,很明显是“从易到难”,属输入错误。请予更正。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个很神秘的棋友.她不会下围棋,可我永远离不开她,是她照亮了我的生命。想必大家都知道她是谁了吧。哈哈,猜对了,她就是我的妈妈。别看妈妈不懂围棋,她却经常陪着我一起看“泰哥网络自战解说”,帮我订购《围棋天地》,还时不时念一些围棋名人故事来鼓励我……更多地是对我精神和棋风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最优解     
叶翰飞 《围棋天地》2013,(23):20-20
看了天地第21期李酷的文章《和》,我感到他的观点和我有共同之处。关于围棋的最优解的问题,李酷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而我认为,既然围棋的变化是有穷的,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学家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