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体现在词汇的词义上。通过分析“国”和“中国”两词词义的变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隐藏其背后的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且也能看到社会赋予一个词语新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探讨“空白”艺术问题,追述“空白”这一古老的美学概念的审美特性。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从操作层面看,“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把它嫁接到语文教学中,阐述“空白”在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校门 这个题目考察学生较之于一般的生活观察力更进一步的社会观察力.校门是社会的一个剖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交通的不一般的拥堵,那是父母开车送孩子上下学的结果;你可以看到许多年迈的老年人给自己的孙子送吃送穿,不论是雨天还是寒冬;你更可以看到,随着所谓"学生经济"的繁荣,校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被各种小店、商贩所包围.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创作之路 ,总体上可概括为从单纯到“杂色”。从他的创作中 ,不仅可以看到一代人的成长之路 ,而且可以看到中国当代一个有代表性作家的心路历程 ,其创作从单纯到“杂色”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 2 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在近日举办的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交大13项高科技成果亮相展出。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像通信研究所开发的"一屏多显"技术,采用独创的光视调制显示方法,在不改变电视、投影等现有显示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一个屏幕同时显示多个画面。佩戴观看眼镜的人可以看到特定画面,不戴观看眼镜的人只能看到一个默认画面,而不能看到特定画面。据介绍,上海交大已开发出多种"一屏多显"原型产品。在软件实现方面,只要在个人电脑上安装程序,就可以实  相似文献   

6.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并使之具体化、深刻化。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这里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激起学生积…  相似文献   

7.
一位软件公司的老总在接受一个大学生面试时,拿出了一个魔方说:"请你把它弄成六面六种颜色.你看着,我来示范一遍."不一会儿,魔方就呈现出六面六种颜色."看到了吧,你也来一遍."看到大学生面露难色,这位老总说:"你可以拿回去考虑,我可以等到周五."大学生走后,站在一旁的朋友问这位老总:"这对你选拔人才有什么帮助吗?"这位老总自信地说:"我可以据此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职务.  相似文献   

8.
我所关注的个性化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使人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最大限度”是一个定义域,但事实上它是一个无穷大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追寻它,也可以接近它,但永远无法触摸它,涉及它。也正因为如此,追寻教育本质才是一个富有无穷魅力的哲学命题,因为它给所有教育的寻梦者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9.
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空白”是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而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在教材中恰当的运用“空白”,往往可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正中就有许多的空白之处,有很多新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细细品味,可引发众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儿时曾看到过街头拉洋片的,二分钱看一次。一个大木箱上装一个镜头,趴在镜片上朝里看,可以看到各种画片,大都演绎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表演的人一面拉绳子换画片,一面说唱画片的内容。那时只觉得除了好看,似乎还知识无限,于是乐此不疲,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经济上属于“高消费”,而精神上得到了愉悦。  相似文献   

11.
戴复古的山水诗不仅注重抒写胸中丰富的情理世界,在审美艺术上也取得不凡的成就。总体上看,戴诗不作一般的敷彩设色,而是表现出较强的写意艺术,扩大诗的审美内涵;在审美空白艺术方面也有着过人之处,追求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句清意新,极富美的张力。审美空白艺术到唐人手中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美学规范,宋代以后得以深化和完善,戴复古在其间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都尚空?儒家在世道尊严上尚空,可谓人生之空;佛教在宇宙世相上尚空,是一种空宗的宇宙观;道家在生命体认上主张空,要迭于肉体的自由,.儒家之空归于雅兴,佛教之空归于精神,道家之空寄予自然空的思想各有千秋,但在旨归上.都属于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在其论著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理性把握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风格。从虚与实的表现角度来分析宗白华的理性把握与感性体验,他的虚实思想可以理解为两方面:虚实结合、因虚得实。  相似文献   

14.
周甲辰 《天中学刊》2007,22(1):42-46
“虚静”的观念不仅为道家所独有,而且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讲究辩证统一,重视家庭的作用并具有内向性等特征,所以“虚静”被看成是通往自由之境的必由之途。追求“虚静”也就是追求自由,抓住了自由,也就抓住了“虚静”说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的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无的放矢和空洞天物,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确立它的学科定位,并以重新关注人和人的命运激活它的研究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对虚空之用的发现与肯定对后世思想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先秦诸子对虚空之用的阐发在概念符号上表现为“无”、“虚”,专注于“无”与“空”、“虚”与“空”差异往往导致对该种思想的忽略。“无”、“虚”与“空”有差异,亦有相通、相近的含义。在先秦有关“无”和“虚”的思想中包含着对“空”的发现与崇尚。  相似文献   

17.
空灵境界是中国诗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是一种飘逸灵动、虚实有无的艺术境界,展现了宇宙的静穆深远和大自然的生机流荡,体现了艺术家旷远高古的人生情怀。空灵境界作为一种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华艺术广博深远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金刚金》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花非花》的音乐,则完全以素雅的笔调,刻画出优美、深情、细腻的如梦般的意境。《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正是《花非花》这首歌中所描述的短暂无常的浮生梦所切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同时语言和知解是“性空”的,即文字空相而入空性智慧,以语言为引导而走向解脱是可能的。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看,从经言祖语中直趋禅的本源是困难的,经言祖语只能部分地引导人达到对禅悟境界的领会,甚至是禅悟的阻碍;虽然禅意的“诗化”呈现以不妨碍事物本来面目的直示而更接近于事物的“自性”,但诗文非禅,诗心是尘,诗的传达禅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禅门最终要求人超越文字意解而直接体会自心空性,来到自性当下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却在日渐空虚。信仰在很多人的心中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但这根本是人们对信仰的不理解导致的信仰的虚无。本文旨在论述信仰的内涵与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