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以王安石为中心的"变法",以司马光为中心的"更化",以蔡京为中心的"变质",构成了北宋晚期历史叙事的主流三部曲。"王安石变法"的本来含义是"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这种表达最早出现在元祐时期编纂的《神宗实录》之中,南宋绍兴修史继承了这一观念。元祐之政在南宋具有典范意义,"元祐更化"的说法是南宋"更化"政治理念在元祐历史上的投射。近代以来"变法"的含义转为正面,意义相当于"改革",而"更化"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善治"含义不再彰显。新法"变质"说主要是为王安石变法辩诬,其形成与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阶级分析法、商品经济论等新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近二百年间,历史的显著特点是:诸侯之间战争频仍,社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生活日趋繁荣,学术思想极为活跃。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雄立于诸侯之林,纷纷广招贤士,锐意变法,政治上、军事上都出现了许多进步的“新政”,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些先进的历史人物及其变法,对历史进程都不同程度地起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变法中,给历史发展以深远影响的,应该首推秦国商鞅变法和赵国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如果说前者是政治变法成功的典型,后者则是军事变法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8-26
王安石与商鞅变法有不同的结果,这可从他们的观念基础和变法理念中找到原因。商鞅通过历史哲学中的"势"的观念建立自己改革的逻辑基础;而王安石则将自己的变法依托于儒家的道德哲学,建立在人性善、中道以及均平的理念之上。前者以"合势"为本,后者以均平为主。这两种变法理念,典型反映了人性与理势、价值与理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这封信总共不到四百字,它不仅明确有力地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提出的责难,而且相当完整地表述了变法的性质、原委以及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可谓言简意赅的一篇好文章.解放后,一再被选作中学教材.读这篇文章,自然会想到王安石的变法.看一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王安石的变法,既切合时弊,又符合封建统治者目前和长远的利益,据说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臣不问你  相似文献   

6.
在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慈禧太后对变法基本上是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在变法之前,慈禧默许、支持光绪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在变法之中,慈禧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强调政局稳定第一;在政变之后,慈禧论人不论事,反维新"乱党",而不反对变法本身。因此,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简单地说慈禧太后是顽固派有悖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我们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曾布是北宋中晚期政坛上的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宋史>把他收入<奸臣传>,乃是自哲宗朝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围绕熙宁变法,不仅形成了"元祜"后的新旧党争,还出现了"新旧史"朱墨史"的斗争.本文旨在探讨曾布与熙宁变法的关系及其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干涩、枯燥的历史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一直以来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特别是当历史成绩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的现在."历史课堂主体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自信与阳光.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  相似文献   

11.
我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作法如下:一、以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记忆表象.1.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如讲《商鞅变法》这一课,我就重点地给学生描绘变法以前的落后情况,叙述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这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崇敬、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材料作补充,能让政治课不会那么枯燥无味,而且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能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 一、历史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有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历史知识,通过正反比较、综合分析,能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观点理解加深刻. 例如,在教学初三政治第六课第二框题关于"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历史上的三大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和结果去比较.商鞅变法注重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得到了执政者的支持、取得成功,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3.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戊戌时期康有为、章太炎变法思想的异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与章太炎变法思想的歧异,认为把章太炎的变法主张看成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相同,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而揭示出他们二人在戊戌变法以后走上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新增内容.教材从背景、内容、目的、结果等方面介绍了王安石变法.学界从肯定或否定王安石变法,背景、失败原因、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学界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11)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仓促而就的产物,它过早地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康有为主张:"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  相似文献   

17.
【考题精析】例1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盘庚迁都B.牧野之战C.晋楚争霸D.商鞅变法分析:先审题。这道题要求选出的是“导致王朝更替的事件”,上述四选项中,盘庚迁都是将都城迁移,没有出现改朝换代的事情;晋楚争霸是春秋争霸活动,与命题不符;商鞅变法是历史上一次重  相似文献   

18.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两次规模较大的社会改革.尽管这两次改革最终都归于失败,但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支持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最后成功的,要想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作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历史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方面,虽有英雄史观等理论糟粕,但更有大量带有唯物史观萌芽性质的思想精华.从现代人的立场看,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治乱有数"、"理势合一"的历史规律论;"今胜于古"、"因时变法"的历史进化论;"民为邦本"、"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礼生于有"、"先富后教"的道德发展论.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纠正当今思想界的一些理论偏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自鸦片战争至维新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潮澎湃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会通异常剧烈,因而人们对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把握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由于受篇幅所限,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编写,过于言简意赅,这也造成了有些材料在选择与编译过程中存在语义上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