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个字作单姓时是一个读音,作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尉:作单姓时读Wèi(位),作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二、一个字作姓时可以有两个读音,读哪个音都对。乐:作快活意时读lè(勒),作姓时  相似文献   

2.
识字教学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形、音、义紧密结合而着重抓字形《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把汉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着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个字怎样写、怎样读、表示什么意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字只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个表格,用途在于查出:1.唐诗、宋词中押入声韵的常用字有哪些?即标准韵书——《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每一韵部出现频率最高的字;2.每一韵部中每一入声字变为现代汉语中读什么韵?什么调?3.附1,一字兼属两韵,附2,一字多音。  相似文献   

4.
“da”和te”这里指的是古定母字“大”字在闻喜方言中的两个读音。闻喜方言中古浊上、浊去字多读阳平,“大”字也不例外,无论读da还是读te,声调都是阳平,调值为213。“大”字在闻喜方言中什么情况下读da,什么情况下读te,什么情况下既可以读da,又可以读te,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通过对“大”字不同读音适用范围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合音和分音,又称急声和慢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所谓“合音”(急声),就是把两个字的读音(即两个音节)快读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即一个音节),如把“不好”读成“孬”。“分音”(慢声)则与此相反,是把  相似文献   

6.
济源方言是豫北晋语的代表性方言,语音特征是有入声。本文通过方言田野调查,归纳济源方言的语音系统,记录古入声字在济源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济源方言有入声韵和入声调,入声韵排列整齐;560个现在还在使用的中古入声字中,近60%在济源方音中还读入声,还读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多数;还读入声的字中,约有三分之一可以两读,两读现象说明济源方言入声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7.
这四个字,主要是看在“戊”(音务)字里边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来区别的。可以这样记: 以“戊”(音务)为基础, 加“点”变成“戍”(音述), 加短“一”念“戌”(音须), 加长“一”读“戎”(音荣)。  相似文献   

8.
从何时起开始读小说,现在已记不太清了,大约是从小学一年级吧,因为从那时才开始识字。我的奶奶爱听评书,常常讲给我听。每年冬天农闲了,学生也放假了,我的哥哥便每晚伏在煤油灯下为奶奶读评书。间或父亲和叔叔也读。我自然是听众了,常常被书中的传奇故事吸引得入了迷,书中的英雄人物也成了我心中的偶像。自己能识字了,就找这些书来读。虽然许多字要查字典,但还是免不了将一些字读成别音。如“单雄信”的”单”字,在两年的时间里都读成“dan”,直到有一次与哥哥谈论起隋唐十杰的,才知道有姓“shan”的没有姓“dan”的。尽管这样…  相似文献   

9.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0.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心字底”“走字旁”两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从实际中体会什么叫“守信用”,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二、设计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揭题。(教师板书:和)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熊和小鹿》。(板书课题)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的或不准确的字音。3.读后释疑:通过读书,你读懂了…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代汉字数量少,一个字往往要代表好几个词,后世为了避免一字代多词所引起的误会,就另造新字分担了原字的一部分功能,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古今分化现象。但在古籍中仍是分化以前的情况,古字的音就得依照分化后的今字的音来读。如:见:见的本义是“看见”,应读ji...  相似文献   

13.
请先看下面两个现象: 现象一:在一节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把“纤细”的“纤”字读错音时,教师说:“你预习得不够充分,谁来帮助他?”然后,教师连续找了几名同学来读,直至找到标准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14.
一、汉字声音的意义多年来,我们在传承中国汉字时,都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关于"音",只告知学生"这个字读作什么",从来不关注这个字为什么读这个音;关注"形",只告诉学生这个字怎么写,偶尔能够涉猎"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关于"义",只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思考过汉字的读音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汉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就意味着,声旁与语义没有关系,汉语的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前期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以来,汉语又读字的读音大多发生了变化。国语中具有常用音和又读音两读的字,今多读常用音;具有读音和语音两读的字,今多读语音。  相似文献   

16.
正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ABB"式词语。它们多是形容词,不过后面两个字的读法有时拿不准,有的要读本音,有的要变调才符合语言习惯,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多数情况下,都是读后面两个字的本音,也就是它们单独怎么读,在那个词里也就怎么读。例如,黑乎乎、孤零零、红通通、白茫茫、毛茸茸、黑蒙蒙、软绵绵、赤裸裸、恶狠狠、明晃  相似文献   

17.
一、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这种字通常叫多音字。多音字不同于异读字。异读字虽也一字多读,但这多读是不受语言环境制约的,不管读哪一种音,意义都一样(如“跃”过去是异读字,可yuè、yào两读。今已规范通读为yue)。多音字的“多音”是相对的,是就该字不与别的任何汉字组合而孤独地存在时说的,如果它不负“使命”,表示某一语素并记录和传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作为普通话基础的现代汉语,却有许多字存在着异读(一个字有几个读音)现象。由于人们对汉字异读的知识不甚了解.常常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读错了音。为什么不能够统读(一个字只有一个读音)而使异读现象存在呢?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欲拒还迎中的“还”字读“hái”还是“huán”呢?读淮其音离不开对字义的准确理解。“还”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一读“hdi”,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还是等之意,如: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事过境迁,他还念念不忘王老师的情谊。  相似文献   

20.
唐薇 《教师》2014,(18):108-108
正2013年12月份的市级教研活动,我聆听了一位姓吴的年轻教师执教的《北风和小鱼》,在导入揭题时,吴老师就顺势教学课题中的"和"字。师:(学生已认读"北风""小鱼"。)要连接"北风""小鱼"两个词,我们可以用上这个字。(板书:"和")谁来读?指两名学生读、齐读。师:"和"这个字,你怎么记?生1:"和"左边是"禾"木旁,右边是"口"。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生2:我们班XX的名字里就有个"和"。师:从小伙伴姓名中识字,你真是个有心人!师:你能像课题这样,也用"什么和什么"说一句话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