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从虚拟社会治理的作用和功能分析,虚拟社会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日渐加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虚拟社会治理需要冷静审视多元化社会思潮,合理化解网络空间的社会冲突,有效巩固国家安全,充分融合多方参与主体,把虚拟社会治理放置于国家治理的宏观体系下加以综合考虑,根据中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治理进路,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新虚拟社会矛盾冲突化解机制、完善虚拟社会安全体系、建立虚拟社会组织体制等途径,促使虚拟社会达成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作为服务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载体——老年教育,在近年来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的制定和出台,标志着老年教育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有必要对老年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发展做一个系统反思,分析老年教育融入或服务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呈现老年教育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作为。为此,本研究提出了老年教育融入社会治理逻辑的命题,通过观察老年教育实施的完整过程,从资源供给、组织过程和实践结果三个方面剖析老年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进而回应老年教育在新时代如何创新实践的议题。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治理主体日益多样化及社会矛盾的转化,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全面的改革。基于此,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大学生有效参与社会治理,本文以现实发展为背景,分析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治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2020年年初由新冠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矛盾复杂、突发、动态、多样的特点,处于公共危机难防难控、焦点问题错综复杂、事态发展动态多变、利益诉求多元多样的较量之中。在当前社会关系需要重建、社会结构需要调适、社会治理需要创新的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必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治理方式,组织协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公开、舆论引导优化治理工具,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参与、理性协商与建设性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在增强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公正性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社会组织也存在着公信力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人才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了社会组织在社会协同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人才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党建引领、信息共享、健全机制等措施可有效突破社会组织在社会协同治理方面的困境,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治理环境,网格化社会治理是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依靠新兴科技手段进行的资源下沉式社会治理,网格化、大数据和铁脚板是其中的3个关键要素。“条块”分割的体制、数据的不足和财政经费的限制,影响了网格化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有必要从他治与自治、秩序与权利及效益与成本的关系性视角出发,对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存在问题进行法理审视。要真正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目的,需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厘定网格化社会治理的边界、慎用形式化考评机制和节制网格化社会治理推进速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缺陷,以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其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得出社会治理应遵循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同时要重视公共价值的理念引导作用,这对于理解当前社会治理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社会治理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大数据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芜湖市创新和推广"全民社管"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促进公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促进政府和公众的有效互动,推动政治体系有效运转,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如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各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很难有一个普适性治理模式。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以上海S村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个案,尝试建构一个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文本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治理模式的选择决定于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治理环境。为了真实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要因时因地制宜,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动的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治理主体轮流置换,破除条块区隔,赋权增能;治理客体双重建构,重塑城乡一体生产生活空间;治理机制联动安排,政府保障政策产出,市场提供资本供给,社会提升自治水平,构建能够真正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是遵从治理规律的应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高校“三风”建设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阐述了高校“三风”的内涵并进行了科学的定位:校风是根本、教风是关键、学风是核心。分析了当前高校“三风”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建设高校“三风”的新路径:一是健全和完善高校“三风”建设的运行机制;二是全力发挥领导、教授群体在教风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三是竭力做好“落后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13.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及早发现社会问题、引导思想认识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在社会发展中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加强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心理建设以维护公共安全;通过调动群体力量、明确相关责任人工作要求以加强治安防控;通过提供心理指导、对心理危机进行疏导矫治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增强社区居民责任感、推动法治和德治进程、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以促进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进入新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环境。政府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中国政府治理模式需要创新。改革至今,中国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已经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首先,改革以来社会失衡、社会断裂日益严重;其次,社会进步促使价值理念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最后,社会发展促使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力量不断增加。新问题、新需求和新力量促使管理型政府向管理合作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5.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必须消除贫困,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逻辑起点,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实践理路必须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提升"造血"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观从新时代坐标、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新时代理论等维度,运用历史观点和世界眼光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构建起涵盖历史方位变化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价值目标升华论、文化繁荣兴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思想方略创新论的严整的逻辑体系。习近平新时代观全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新时代应对新挑战与推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重构逐步实现职责划分的“模块化”、工作格局的“立体化”、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教育管理的人文化、行为调控的法治化和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研究成果斐然。对孟子心性论的逻辑架构研究,学术界的评价由低转高,认识逐渐深化。相形之下,港台的研究更少意识形态色彩,对孟子心性论的评价更高。学者们愈来愈认识到孟子心性论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并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9.
Assuming that learning is an inherently social proces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interperson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teaching. Specifically, does the interpersonal teaching style affect student impressions of the instructor? Eighty-five undergraduates viewed one of three ten-minute videos that portrayed either an authoritarian, authoritative, or neutral style. While the content remained constant, the videos differed in many ways. Students rated the authoritative style as most positive and the authoritarian as least positiv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socio-instruction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imply that style is as important as substance in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