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集聚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的“三核两带”高密度区;集聚区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且空间分异明显;从空间关联性特征来看,集聚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集聚区空间分布受到文化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经济环境、气候条件与交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统旅游资源分区主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完整性。旅游资源分区与线路开发应当参考资源的文化特征,从而为旅游者形成完整的旅游文化感知。文章以宝鸡为例,探讨了基于文化感知的旅游资源分区及线路开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空间重力和二维矩阵等模型,分析黑龙江省13个地市(区)旅游收益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组合关系,找寻空间布局同步与错位地区的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看,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丰度、交通可达性和旅游收益重心呈错位态势,与几何中心比较,五个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西南部且彼此接近。从二维组合矩阵看,13个地市(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位和错位态势,同位型集中在黑龙江南部,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东部和北部地区。结合13个地市(区)偏离—错位区域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应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质,撬动资源重心牵引力,加快交通条件和网络建设,发挥资源型城市跨境旅游产业,形成旅游集群。  相似文献   

4.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休闲娱乐类、景观建筑类、教育展示类、遗址遗迹类、古村镇类和工业遗存类6大类,其中休闲娱乐类数量最多,遗址遗迹类数量最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总体核密度分析呈现出以洛阳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呈现不同特征;地形、水系、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交通是影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4-16
以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理论为学理基础,从旅游地理空间生产、旅游符号空间生产、旅游生活体验空间生产等三个层次,对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本地居民等多元主体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与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保护中的职责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特殊性,根据其主要地貌单元、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和主要成景作用,采用带、区、群、点的系列化观点,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质景观划分为4大旅游地质资源景观带、15个景观区、38个景观群及300余个景观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特尔菲法和模糊赋值法等对其景观区层次进行了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为科学利用与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川西北地区旅游快速发展,但旅游资源禀赋较差.本文以川西北2市29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数据信息的TOPSIS熵权法,综合筛选资源评价的15个具体指标,计算得出各区县的综合评价指数,找出区域内部的资源禀赋丰歉程度,运用ArcGIS10.3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一级指标层中特色旅游景区资源对资源禀赋的贡献大,二级指标层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质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资源禀赋的贡献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将综合评价指数划分成4个等级:位于旅游资源丰富区的有1个;较为丰富区的4个;较为贫乏区的有7个;贫乏区的有19个,全区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差距较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川西北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协调旅游资源组合开发,紧抓区域特色,错位补位发展,加快景区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华阴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采用项目和评价因子量化评价与“三大价值”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对华阴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华阴市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优良级旅游资源突出,在观赏、历史文化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价值.整合华阴市旅游资源,突出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以华山为龙头,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打造大华山旅游格局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亟待科学开发。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当前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提出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寻求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提升黄石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美学形态主要是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类,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山海呼应,体现开阔与雄伟相结合的美;自然山水与文学名著的结合,体现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美;历史遗存与现代港景的结合,体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进一步开发该区旅游资源,应以花果山、海滨为建设重点,开发自然山水旅游;以海州景区为龙头,开发古迹文化旅游;以《西游记》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内涵,增加独特的文化主题景点,在游览中深化美感。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分析石棉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棉县旅游的主题及形象,制定了旅游区划分与开发的五个原则,结合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旅游空间布局.根据石棉县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七个旅游功能区,并对每个功能区的开发内容与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安排.对山地滨水中小城市旅游功能区划与开发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以梁祝故里争议为例,透析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现象产生起源、表现,及这些争议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指出梁祝这类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现象源于民间传说文化权属问题难以界定性及行政区划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提出通过政府协调,有选择性地整合资源联合开发并找出一条合理的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3.
娘子关是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隶属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地理位置险要,发展历史悠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与之相映成辉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但娘子关的旅游开发并未形成规模,景点分散,规模小,整体开发欠缺。所以,娘子关的旅游资源需要整合,形成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把娘子关建设成集历史名镇、长城名关、北国水乡、太行风情于一身的综合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取了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种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地均密度、人均密度3种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7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比较.并根据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讨论了各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和开发时序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安康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以及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地方文献涵概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资料,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安康地方文献,有助于提升安康旅游项目的文化品味,促进安康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辽宁是东北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北方旅游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外向度逐步提高,各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日渐增多,市场不断开拓,旅游品牌形象逐年提升。但随着我国各地竞相发展旅游态势的持续高涨及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辽宁国际旅游开拓及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在把握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动态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多元化的角度促进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及国际旅游产品开发,注重加快国际客流的合理流动与分布,以提高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为辽宁国际旅游培育更为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都市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在发展都市旅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丰富的旅游资源、省政府良好的政策支持;但是郑州市旅游信息化水平低、中高端旅游人才匮乏、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低下成为制约郑州发展都市旅游的主要因素。郑州发展都市旅游应该在旅游资源的整合、重大节事活动的举办、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整体旅游形象的策划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旅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性,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和调控必不可少。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国外旅游发达国家旅游管理体制的比较,可以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开发利用产业观光资源、发展产业旅游在发达国家以及国内许多地区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大连拥有相对丰富产业观光资源,但产业观光发展却缓慢。分析大连市产业观光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要提高认识,政府与企业合作运营,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大连市产业观光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