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苏轼诗词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与此同时,苏轼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解读分析,拿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开展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理解。一、苏轼诗词教学思想解读在传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是重视对  相似文献   

2.
食学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人群食事行为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自从人类走出蒙昧以来就对自然和人生充满着热情和挚爱的至高无上的学问。中国既是饮食文化与饮食文明的历史大国,同时也是现时代食生产、食生活、食文化的大国。长时间以来,烹饪学、食品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交相关注,既汇聚成了庞大的食学研究队伍,也累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食学研究在中国已成为国际瞩目的食学高端学术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学名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轼研究依然是韩国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自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介绍苏轼生平和阐释苏轼诗词的专著有18部,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105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106篇之多,涉及到苏轼的思想和生平,苏轼诗词的内容及风格,苏轼诗词的诗歌意象,朝鲜文人对苏轼的接受与传播,苏轼诗词与中朝文人作品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现将这一时期韩国苏轼研究的情况作一大致介绍和说明,并对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和展望,以期给国内的苏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苏轼创作的诗词数量丰富,影响深远.苏轼的寄赠诗词比较可从寄赠对象、寄赠内容、风格审美三个方面进行.苏轼努力践行自己“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由此可一窥宋代诗词无限靠近却又壁垒天然的客观局面.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7.
诗词是音乐的艺术,通过平仄、对偶等体现音乐性,因而对于诗词的审美体验,不能脱离其中的音乐元素。苏轼,作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其在音乐领域也颇有造诣,一生听乐、品乐、鉴乐、入乐。本文深入探讨了苏轼诗词中的风格特色以及音乐艺术,引导读者感受苏轼营造的音乐世界。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个诙谐的人,诙谐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了他的整个文学生命。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极大一部分充满着谐趣,这种谐趣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纯的诙谐和寓庄于谐,而且,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这种诙谐是有它自身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的,是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才气学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出他的谐趣,而且“蚀刻”了他的谐趣的发展历程;苏轼的诗词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在他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论所谓“清雄”,并不能淹概苏诗全貌及诗艺术精神之底里。其曲折吐露,暗蕴机微,落笔超迈,意象间关合无垠;运思结构擒纵无端,脉液流传一无性挂碍等呈现出来的“灵妙”,当是苏诗艺术性之内外融一的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谈苏轼的咏梅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咏梅词主要采用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 ,收到了形肖神完的艺术效果 ,并将咏梅与个人的身世感慨、人格精神结合起来 ,寄托深厚 ,既有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继承 ,又有自己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 ,多为杂考、补注 ,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 ,又时出新见 ,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 ,而阐释不够 ;有的补注过于冗长 ,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17.
苏门人由分散交往到聚会京城,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志趣,但他们对苏诗的评价却见仁见智,或褒其济世救民的淑世精神,或贬其诗艺粗疏率露,或重视其学术、器识而不看重其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轼论诗作诗常不相符,开放的门派观,创新求变的风格不为时人所接受,以及苏门人彼此没有形成共同的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9.
苏轼任职凤翔府签判期间及其前后,有数次长安之行。本文对苏轼在长安的若干行实进行考辨,对苏轼与刘敞的交往及石林亭唱和、北宋永兴军路的设置时间、苏轼离任凤翔府签判的时间等提出已见。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