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罗隐《太平两同书》的政治哲学思想为个案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君主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中国政治哲学家正是围绕着君主这个政治核心,展开了对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修身修德与治理国家、君主与臣下的权力制衡,以及君主欲望与百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调和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使君王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和政治上的“贤主”,使国家“太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与爱国主义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而爱国与忠君是何种关系?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试简释如次: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爱国与忠君往往具有同质同向性。“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玉臣”。一姓一族的王朝即是国家的代表。君主是王朝的象征,自然也成了国家的代表。而古典的爱国主义,常常又凸现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君不愿为亡国之君,臣不愿为亡国之臣,民不愿为亡国之民,君、臣、民在抵御外敌这点上有一致性(尽管不完全一致),爱国必忠君,忠君才算爱国,二者可以统一。屈原听到楚王被…  相似文献   

3.
《尚书·周书》中的“道”概念内涵,包括“天道”、“王道”、“臣道”三个方面。“天道”是天体运行规律的意思;“王道”指君主治理国家的规范、法则;“臣道”指大臣处理具体政务时的方法。《周书》“道”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的递进和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意识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进谏杂谈     
进谏杂谈戴荣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臣对君规劝,使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这谓之“谏”。《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谏鼓”是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之鼓;“谤木”是竖在交通要道口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的木牌。这说明,早在尧舜之时就...  相似文献   

5.
在《黄石公三略》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中,君占据着主导,掌握着臣的生杀大权,臣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不能冒犯君主的权威.《黄石公三略》既把臣看作君治理国家的重要辅佐,提倡君主要竭力选贤任能,同时又把臣放到了君的对立面,认为君主要尽力控制、监督甚至打击那些把持政权或手握重兵的重臣.《黄石公三略》的君臣观是博采兼容众家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在封建等级的基础上形成的君主个人独裁制.这个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以君主个人作为国家权力和尊严的化身,把个人及国家混为一体.这种“朕即国家”的论调,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派生或者受其制约的理论,还有“尊君卑臣”、以君主是非为是非、“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以及等级道德论和德刑并  相似文献   

7.
随着君主制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作为君主之鉴派的人文主义者在君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君主教育理论。他们不仅强调君主(廷臣)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阐述了对君主(廷臣)的要求,还探讨了君主(廷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君主之鉴派的著作成为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必读的书籍,君主教育理论也对后世西方上层社会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君主教育理论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拂臣"这一形象为荀子首先提出。"拂臣"可"安国之危",但作为在某些程度上会对君主权力造成绝对威胁的臣子,"拂臣"在传统的君主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认可的,存在的只可能是偶然性的"拂行"。荀子本人论述中的矛盾性就是这一结论的明证。  相似文献   

9.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直接把“君主”与“专制”并用的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把臣下擅权称为“专制”,其潜台词是,“专制”应该是君主所特有的。“君主专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一个正面词。另外,如“独断”、“独揽”、“独治”、“圣裁”等等,都是说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11.
蔡襄其人其学其书郭孔秀⊙蔡襄以其为官清正,博学多才,著名北宋当世,且影响及于后世。蔡襄深得宋仁宗器重和信赖,他的别名“君谟”乃仁宗所赐。“君谟”意为给君主出谋划策或出谋划策的人。史家誉之为忠贞刚正之臣,洵非虚语。范仲淹议政,得罪了执政的吕夷简,被排挤...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3.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凡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垂拱而治”的人格力量。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的分析,揭示君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子君主论的核心内容是“无为”。君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有为之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老子君主论和孔孟君主论有两个形似神非。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是提出了“无君”的激烈主张。不过庄子的理论中又包含了对现实君主制度的妥协。散见于《管子》和《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则主张君主应该用无为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把道家君主论改造成为一种高超的统治术。  相似文献   

16.
两汉之际的臣节与文学——以崔篆、冯衍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臣节是指士人对君主效忠的政治立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新旧政权交替时,臣节就为帝王和士人所关注。两汉之际的士人到光武中兴,就必须经受后人对臣节的考问。臣节对崔篆、冯衍的政治前途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影响,因而他们的赋作分别呈现为愧悔和反抗两种情感模式,为后世的“失节”文学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7.
对《史记》中“主臣”一词的解释,历来注家意见不一,或作“惶恐”之义解,或作“掌管群臣”讲,本文结合各类史料对该词的确切含义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8.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继承并发展了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创立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尊主安国的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好刑名法术之学,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上,他主张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操法、术、势三柄,便能驾驭臣下和统治人民,反对以仁义治天下。在学术思想上,他明显地接受了苟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他“人性恶”的性恶论,并从老子的著作中丰富了他“君人南面”术的思想,使他对于“术”的论证更富有理论性,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宽猛相济”是历代君主统治人民的一项政策,历来无人质疑。陆九渊则力辨“宽猛相济”之说为诬,并进而否定了这一命题。陆九渊首先认为,宽猛两手只有对象的不同,而没有先后的区别。从“猛”的一面来说,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犯罪,即应依据法律予以惩处。这带有以法律为准绳的意味。他还进一步认为,法律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标准,即使是君主也不能违背法律而任意司法。但在另一方面,陆丸渊又继承了懦家“尚德不尚别”的传统,主张君主以其道德仁义的“本心”治理天下。由此出发,他把“猛”也纳入了“宽”的范畴,认为君主诛恶除暴,保护良善,本身即体现了宽仁之心。他还进一步认为,实行德治仁政,最终就是以德代刑,从而走上了取消法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