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大事记(1949、10-1995、12》在《香港文学》连载后,曾得到不少作家、学者的鼓励,他们建议我将这一工作继续做下去,因而便有了 1996-1997的补编。由于此稿在武汉编成,不少村料来不及去港核实和补充,欢迎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内地对于香港文学的引进与介绍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几乎与台湾文学同时展开。然而将香港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现象来整体研究 ,却比台湾文学至少要滞后数年。至 90年代末 ,关于香港文学的研究 ,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考察这 2 0多年来内地学者及香港学者关于香港文学研究的历程可以让人看清香港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的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的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的繁荣与文学空间的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速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加世纪50-70年代的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创作可称为"侨寓文学"。徐速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侨寓文学传统,创作了一个爱国者的艺术的大陆世界,呈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庆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巴蜀文学一体化的语境中,重庆文学的特殊性被认为只是四川文学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但是当历史出现新的契机,重庆从行政区划上脱离四川再次成为直辖市,人们开始注意到,重庆文学在20世纪中图文学版图中有其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现代重庆文学的发生与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30年代以来的抗战军兴促使现代重庆文学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形成第一次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高潮。但此后重庆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形象较为暗淡,只有50年代中后期一批表现西南内陆生活的诗人群和长篇小说《红岩》较为引人注目。新时期以来重庆文学形成又一次高潮,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及对国统区大后方文学资源的重新发掘等方面。但重庆文学尚未有效确立自己的主体性,重庆文学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文教资料》2001,(6):75-76
李灵年先生 :您好 !我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 ,具体负责典藏部。因为工作关系 ,根据研究需要 ,对文献资料作一点整理。近段时间在整理家父 (关德栋 ,现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书刊资料时 ,对有关四十年代俗文学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俗文学”做为一门学科 ,自 2 0世纪 30年代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一书出版后 ,4 0年代俗文学研究在香港、上海、北平等一些主要报刊的支持下 ,相继办起了《俗文学》周刊 ,随产生了过去一般学术界所谓的香港“港字号”、上海“沪字号”、北平“平字号”的《俗文学》周刊。当时一些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学…  相似文献   

8.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继50年代、80年代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在90年代出现了又一创作高峰.90年代的长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呈现出与以往年代截然不同的特征.它标志着新的时代、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10.
继50年代、80年代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在90年代出现了又一创作高峰。90年代的长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呈现出与以往年代截然不同的特征。它标志着新的时代、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港校招生,的确在内地掀起了一场风暴。这里面有学校的策划、媒体的炒作、家长的追捧。但冷静下来,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不容回避的事实,正确引导人们对港校的选择。难跨的门槛就读港校并不是每位考生都适合的。横在考生及家长面前的一道门槛,是那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国内某知名网站曾就“愿意去香港上大学还是愿意去北大、清华读书”进行了一场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人出于好奇愿意去香港高校就读,但前提是要有奖学金支持。体制的障碍港校除两所大学参加内地统一招生外,其余都采取的是自主测试、自主录取的体制。而这种体制必然与内…  相似文献   

13.
到香港读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原因推动“赴港求学”热潮到香港读大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原因一:永久居留权最吸引我根据相关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而这些去香港上了4年大学的孩子们,只要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了。而且只要得到香港永久居留权,除了美国,去其他100多个国家都是可以免签证的。原因二: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相比之下香港社会的商业发达程度高于内地,而且在那里更容易找到比北京更好的工作。学会计,在香港去知名企业工作的概率会更高。香港拥有更多的大公司,更…  相似文献   

14.
当历时三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逐渐消散时,2022年的香港文学终于再次迎来了众声交响、多元拓深的新图景。小说散文持续领跑,学术著作视野开阔,史料考证拾遗补缺,文学活动热烈开展,跨界跨域日渐深入,青年力量不断涌现,当然也有一代学人的辞世使学界不断返顾香港,重省文学。2022年的香港文坛在发展本土文学、坚持港韵与在地性的同时,也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人文湾区,更推动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作为香港历史和现实生活一面镜子的香港文学,在经历与封建主义旧文学搏斗和排拒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入侵的不懈努力之后,如今,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以其独特的发展进程和形态,显出蓬勃生机。从总体上看,香港文学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化始终是涵纳在中华民族母体文学的机体之中,吸吮她的乳汁,接受她的养育。从20年代开始,香港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一直没有离开过祖国大陆文学的影响与推动。20年代,香港的报业就十分发达,《循环》、《南华》、《华侨》、《工商》等数十家报纸都办有副刊,香…  相似文献   

16.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20年来的中国文字思潮既是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同时又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想象和感受。20年来的文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同时因社会形态和文学形态的变化关系,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与如年代文学两个呈现出对照的发展时期。前一个阶段,人道主义文学或人的文学构成了主潮,后一个时期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世俗化倾向成为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的人才交流,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正式建立了人才培训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上海市人事局局长、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秘书长孙路一和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胡法光在协议书上签字。沪港建立人才培训合作关系@文慧  相似文献   

19.
经过19世纪20年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后,30年代的俄国文学呈现出文体的丰富多样性,现实主义文学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这时期以普希金和果戈里为代表的小说影响较大,他们的小说区别于感伤主义的小说,具有重大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从而丰富了俄国文学的主题内容,建立了俄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传播语境对于文学传播的这种决定性影响,使得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中,“差异的成分”被过滤稀释,“他者”成为了“自我”的影子。《特区文学》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是特区文学的和谐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