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这些问题值得每位语文老师深入地思考。蒋老师上的《美丽的清贫》,给了我一个生动的启示。他精心设计的三次练笔各有侧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沈红旗 《中学教育》2002,(10):23-26
当今,几篇“新概念”的新异之作根本无法掩饰大批学生习作不堪卒读的严酷现实。陈陈相因的主题、千人一面的结构、似曾相识的材料,如出一辙的语言,读来索然寡味。有人惊呼中学生作文已经严重“缺钙”,有人指出中学生作文陷入“温柔”误区,其实这类作文最为致命的弱点是平庸,看去四平八稳,读来生机全无。  相似文献   

3.
教了二十年的小学语文,说的最多的话题是作文,最说不清的话题还是作文。许多家长问我:“孩子的作文到底怎样写?”“写作文有没有捷径可走?”“你是怎样教自己孩子写作文的……”我个人认为,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需要长期磨炼、长期感悟、长期积累,需要反复修改,字斟句酌,不可能像掌握数学公式那样一下子就能明白。但请家长不必紧张,这里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与小学生作文是有区别的。新的课程标准把低年级作文叫“说话”,中高年级作文叫“习作”,所谓习作,即练习写作之意。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小学生作文有一种固定思维:作文就是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文本身的难处,又有学生、老师的原因。但我想:我们主要应从“教”的方面去找原因。许多教师对于作文的教学,普遍的做法是:命一个作文题目,读一篇范文,提出一些作文要求,然后叫学生动手写作。这样的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生也没有掌握写作的要领,于是整节课不知如何动笔,最后为了应付交卷,只好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我感觉在教学中,学习佳作,练习笔触,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体现生本高效新理念,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语文教科书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在很多教师那里,“读”和“写”常常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两码事。在他们看来,教科书是用来“读”的,而“作文”则是教科书之外的另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和教科书无关。  相似文献   

8.
陈定文 《湖南教育》2002,(22):53-53
“以情作文,用心写作”是指学生在作文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过程中开拓思维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话表情达意的一种作文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突破。“以情作文,用心写作”的教、学、练,没有很多的方法与技巧,只要记住四字:读、记、思、练。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博读。广泛的阅读,能吸取写作的营养。中学生要学好写作,单凭学校的语文课是不够的,应该用一定量的时间在课外阅读,树立大语文观。教师要教好作文,单凭课堂上讲读课文是不够的,还应多花心思,指导课外阅读。勤记。要培…  相似文献   

9.
王敏 《教师》2012,(15)
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大量的阅读、付之于长期的写作实践;作文在“三校生”高考中占据着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鉴此,作为边疆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写作底子薄弱,他们还需要老师的赏识、帮扶,才会逐渐远离“模仿”这根拐棍,进入写作的愉悦氛围之中。写作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我”,找到那个人、那件事,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学生才会提高写作能力,才会摆脱作文“四不像”。即从赏识中模仿写作,在生活中提高写作。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议论要有理有据”,其中作文题目之一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一直以为“中学生要读名著”应是一个不争的结论,而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中学生不要读名著”的呼声甚是“猛烈”,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而且这些学生的作文也做到了“议论有理有据”。作文批阅之后,  相似文献   

11.
写作文要讲究语言,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个形式。语言和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次谈作文的语言,还从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说起。  相似文献   

12.
陆云  袁刚 《小学语文》2014,(7):14-18
一、作文困境:思维受阻,难找素材 有人对作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本真的缺失、目标的错位、环境的封闭、策略的失误、评价的误导。”还有人认为作文的问题主要是:学生思想存在成人化倾向;追求语言的华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应付作业和考试;无法对生活和知识积累心灵化;模式化,缺少个性。这些观点、策略有其可取之处,但均停留在理念上,缺乏操作性。例如,“塑造个性”“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又如,“倡导读写并重”“倡导言为心声”“关注兴趣养成”。可见,作文教学的问题,首先由于作文教学研究本身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读叶老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议论要有理有据”,其中作文题目之一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一直以为“中学生要读名著”应是一个不争的结论,而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中学生不要读名著”的呼声甚是“猛烈”,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而且这些学生的作文也做到了“议论有理有据”。作文批阅之后,恰逢我的示范课之时,我灵机一动,把作文中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了正反两方,为他们印发了辩论的程序和规则,并让他们进一步搜集论据,巩固自己一方的观点,准备进行一次大型的课堂辩论。我的目…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语文的必修课,是语文考试的“大头”,非写好不可。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平常的多读、善思、勤写,而写作本身的过程要做到三点:真、细、新。真。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常说,文章要以情动人。这情,就是指真情实感。语文教育老前辈都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他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  相似文献   

16.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命题人给出多道作文题,要求习作者任选其一作文,这样的命题形式叫选题作文。选题作文降低审题难度、鼓励考生各展其才的命题意图,与新课标张扬个性、吐露真情的导向完全一致,所以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新宠”。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然后教师批改,并适当上些习作指导课,结合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讲解一些写作知识。到五六十年代,“视听教学法”在欧美风行一时,作文教学不大为人重视,以为读和写既然是语言的第二性表现,写作水平自然可以在口语教学中得到提高。六十年代初,出现了所谓“限制作文”法。这是一种可以减轻教师负担的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结合语法教学有计划进行各个语法项目的写作练习,比如更换人称、  相似文献   

19.
记得读四年级时,我最怕写作文。每当上作文课,总是“头痛”,经常对着题目发呆,觉得无话可写。不是语言空洞,就是东拼西凑,常常一篇作文写不到200个字。上五年级后,我的作文进步挺大,每次作文部得“优”,老师还让我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我的作文进步这么快,同学们感到惊奇。班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优良传统和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在高中课堂实践“跟着佳篇学写作”的训练策略,有利于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关做法至少有二:一是“由读而悟,练写议论性散文”,二是“在补写与比较中学会‘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