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晖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4):119-122
未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既要有很高的科学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本文根据化学这一门自然科学特点。探讨如何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一个人如果仅仅懂得一些专业知识 ,而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 ,那么 ,他的知识结构就是有缺陷的 ,其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无疑将受到局限。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 ,既有科学素质 ,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从育人的角度看 ,化学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 ,借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渗透德育 ,培养学生科学“三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这个时期他们的大半时间是在学校…  相似文献   

3.
吴健 《教学月刊》2004,(6):9-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第6条明确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4.
宗永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9+131-129,131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人文学科机构和课程设置、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与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独立的人文学科机构,科学设置人文学科课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本文就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5.
化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培养的过程。化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互相渗透。化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灵活、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创设人文环境,形成人文课堂,真正使化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构建充分体现“人文内涵”的化学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构建化学有效课堂,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关于科学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三因素说"、"四因素说"、"五因素说"、"六因素说"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中学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发展学生化学科学能力、提升学生化学科学观和培养学生化学科学品质等基本内容.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采取课程、教学和学习三大策略,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即科学素质教育。所谓科学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因此全体性、全面性和持续性是构建与培养科学素质相匹配的化学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最主要的思想和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  相似文献   

8.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相互交叉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本文以办学实际和特色为基本出发点,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既充分发挥自身化工基础雄厚的优势,同时又注重对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素质拓展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考察素质拓展课程的国际视野,分析了国内高校开展该类课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的解决方案,以切实发挥素质拓展课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优势,独具匠心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美育、爱国主义、能源和环保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而能力培养则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使其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理念和策略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便是培养上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春雨 《考试周刊》2012,(25):130-130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人文素质都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当我们在上化学课,学习化学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素质在化学中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根据课程开展一些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然后再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提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挑战,中国的教育界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魅力。本文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视角,从课程教学优势、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相互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课改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其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培养其正确的科学态度.因此,课程改革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化学史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教育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掌握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勇于探索科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工具的同时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人文素质及人文教育的内涵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构成及其重要性,并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特别是理科教师,只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的人文意识薄弱,价值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开展人文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事,任何学科都不可回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  相似文献   

20.
严岷 《化学教学》2001,(12):10-12
以单元课程组织教学 ,是依托信息技术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模式。其积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现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此结合单元课程《成功之路———化学发展的轨迹》的制订及其实践过程进行阐述。1 单元课程计划的制订高中学生的普遍状况是 :对于化学知识、技能已有一定基础 ,但对于化学发展历史、化学家等化学学科中的人文知识却知之甚少 ;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知识的习得是比较机械的 ,他们不了解这些化学知识诞生的时代背景。而化学史是化学教育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