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论情报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阐述情报学研究思维及其特性来论证跨学科思维与情报学研究思维的关系及其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作用。最后从跨学科思维产生的背景、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在情报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在情报学研究中的趋势4个方面阐述了对情报学研究中跨学科思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研究在中国:历程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是在中外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孕育萌发的,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背景下起步和成长的,是在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提高起来的。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在国家的直接领导下,专题研究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科学功能和社会功能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获奖者知识背景及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决定作用;进而提议应当重视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为科学发展的原始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4.
科学系统的复杂化,使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无法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跨学科知识合作创新,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关联,是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科学生长点的基础上,定义"知识生长点"为:产生新知识的科学生长点,并分析其基本属性与测评指标;定义"跨学科知识生长点"为:引入跨学科相关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与活跃的学科关键知识点融合研究,产生创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分析其相关研究现状;"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的识别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分析其产生元素学科关键知识节点、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识别方法,并探讨运用定量模型和定性咨询等方法,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期刊发展与医院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医学期刊紧随医院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医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提出跨学科专题组稿、专业协同审读、学习和引入国际临床规范、筛选实用性文章、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栏目多样化、规范学科研究和注重发表伦理等办刊途径,寻找期刊发展和医院学科建设的契合点,以渗透到临床医学期刊的办刊思路,在为医院学科建设服务的过程寻求更大的支持,从而迎接更好地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国外跨学科评价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受学术界欢迎的一种综合创新的科研方法.各种资助机构越来越多地受理有关跨学科项目的申请.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资助机构和学术机构需要运用有效手段,对跨学科研究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以保证跨学科研究持续有序的展开.试图从过往的中外跨学科评价理论文献中,寻找阻碍跨学科评价顺利进行的各种障碍,以及消除这些障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将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支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论分析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内在关系,分析当前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立足于跨学科科研合作研究现状和科学自身发展需求,探讨科研人员个体感知对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挖掘跨学科科研合作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为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过程]采用质性分析与组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8位具有跨学科科研合作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访谈对象,通过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依次进行开放式、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对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的个体感知因素进行识别,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49份问卷数据,分析个体感知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路径影响。[结果/结论]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个体感知因素有5个,分别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情景感知、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导致科研人员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4条,导致科研人员低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1条;在各项个体感知因素中,“收益感知”和“情景感知”是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关键因素,而“风险感知”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探究跨学科引用对知识生长的刺激作用,识别跨学科引用有效促进知识生长的研究主题,对把握跨学科研究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从跨学科引用率、跨学科引用多样性、跨学科引用集中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引用度模型反映跨学科引用程度,构建主题研究热度模型反映知识生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度跨学科引用刺激知识生长的作用与程度,并以2001—2020年图书情报学前沿和稳定型热点研究主题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跨学科引用对知识生长具有积极作用,并根据跨学科引用与主题研究热度相关性大小将研究主题分为有效、能够、不易促进知识生长3类,提出并验证一种估算刺激程度的方法。[局限]仅以图书情报学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造就了跨学科科技团队的产生。本文从高校跨学科科技团队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分析研究跨学科科技团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的评价方法,并以团队与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为研究依据,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合理的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了多元的跨学科科技团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本文的评价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提高高校跨学科科技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跨学科输入知识是指其他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被目标学科多次引用,并逐渐成为目标学科的研究内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进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识别跨学科输入知识,测量其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有利于分析学科进步的跨学科来源及作用力大小,有利于把握学科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方法/过程】基于跨学科引用,从跨学科输入知识在目标学科的研究热度、研究广度、研究深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输入知识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测度影响力程度。并以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影响力模型,测量跨学科输入知识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力大小,并根据趋势分析法将跨学科知识的影响力趋势分为上升型、稳定型和下降型。【创新/局限】本文构建跨学科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分析跨学科知识对目标学科的作用点,识别跨学科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学科会聚是大规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和科研组织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使用文献计量、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知识角度对学科会聚的知识结构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底层知识单元的共同、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系为重要基础,学科会聚呈现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工程科学学科群知识结构特征;学科会聚是从邻近知识领域逐渐扩展至遥远知识领域渐进过程,且学科群间的协同共进程度逐步增强。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学科发展、有重点地开展基础研究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d what collaborations are most rewarding in different scientific disciplines.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female scientists are more engaged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Further, a scientist's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both types of collaboration. Work experience in firms or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reases the propen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but decreases that of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occur more frequent in basic discipline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more in strategic disciplines. We also found that in both types of disciplines,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contribute more to career development th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We conclude with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 while emphasising the ne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scientific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储节旺  闫士涛  谈甄 《情报杂志》2012,31(2):108-113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知识管理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而知识管理学能否真正存在,主要取决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是否比较深入以及是否已经构建出学科体系的雏形。知识管理学最终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要取决于研究主体的规模和水平。所有迹象表明,知识管理学不仅已经兴起,并将能在学科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系统的复杂化,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计划无法由一个学科解决,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因此,分析与了解科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阐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1-2015年高被引论文数据(top 1%)为基础,分别利用第三代生物多样性指标Leinster-Cobbold多样性指数(LCDiv)和单项跨学科指标(丰富性、均衡性和差异度)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均衡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多数学科的差异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表明高被引论文的高丰富性、低均衡性和高差异度的跨学科特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目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定位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认为不应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仅仅局限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内,而应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8.
Histcite引文分析工具在ESI学科评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亚凤  都平平 《现代情报》2017,37(5):157-161
目前利用ESI学科分析体系对机构的发文信息的深入研究无法直接获得,这说明ESI学科评价分析体系也存在自身不足,需结合其他工具进行完善,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矿业大学地球学科发文信息为文献来源,结合ESI数据库和Histcite引文分析工具,通过文献检索、结果分析等引文分析方式,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地球学科发展的态势,得出更为详尽的学科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两种不同评价分析工具之间得出的不同的计量指标所展现出的学科发展现象和统计结果差异的研究,表明HistCite引文分析工具作为ESI学科评估工具的辅助工具是可以实现的。HistCite引文分析工具与ESI学科评估工具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对学科发展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高校学科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详实的文献信息,为学科评价分析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王前  李丽  高成锴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792-1795
 跨学科评议的评审专家专业背景各异,在评审非本专业的成果时很难准确和全面。本文探讨了跨学科同行评议的合理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立不同学科之间合理的对话机制,保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必要的张力,为科学探索特别是跨学科研究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概述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学科体系、方法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其基本研究主题包括意识和心理活动、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等。研究者在生物、个体和社会3个层次,使用不同视角(Perspectives)对这些基本主题进行探讨。按照这些层次和视角,心理学学科体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心理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取向密切相关,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源性。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心理学成为一门枢纽科学,正在深刻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其内部各个分支之间多层面交叉融合,形成一系列新兴研究领域;在研究人的共性的同时,关注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心理学应用延伸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社会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我国心理学是一个亟待发展与加强的学科领域。尽快提高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原创性研究,发挥心理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是我国心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