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毕业来报社就编副刊,算起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以前常听前辈老师们说,当编辑,尤其当副刊编辑难.许多年下来,遍尝个中滋味,现在要我说,也是编副刊不易.  相似文献   

2.
刘君 《青年记者》2012,(21):45-46
“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文章.“作为副刊编辑,现在向作者约稿时,我总是反复强调这样的约稿要求.这既是我参加山东省报纸副刊编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后的深切体会,更是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一直以来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8,(2)
文滴识编(二)——我和报刊编辑的交往文/屈超耘高平编发《嗓门高》就在我给“秦岭”写“女中学生日记”稿稍后,也开始给“陕西农民报”副刊投稿。当时的“陕农”,是能够折叠装订式的版样,读者按折叠线装订,就可当成杂志保存。副刊名叫“乱弹”,我投稿的开初,并不...  相似文献   

6.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7.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8.
看过2月4日《新闻出版报》刊出的“副刊走俏现象扫描”,新闻界同仁们不由得又议论起经济类报纸副刊的走向.对此,我也想谈些体验和认识.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先后办起了经济类报纸,而这些报纸都辟有副刊版,可见人们对副刊的热爱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类报纸的副刊,如何办得与党报、晚报等综合性报纸的副刊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这里,着重谈一下浙江日报创办的《经济生活报》.这张报纸是1980年创刊的.它辟有《花市》副刊专版,每周两期,已引起人们的注视.读者说它的风格特点,“是个拼盘,要什么有什么,可以满足各方面人的胃口”.“拼盘”就是杂,那么它是怎么个杂法竟有如此魅力?  相似文献   

9.
与诗结缘     
○与○诗○结○缘孙日成从事新闻工作已经28年了。可以说,身在“曹营”心也在“曹营”。不过,得老老实实承认,多少还有点“野心”:想当诗人。1972年,我在铁岭日报编文艺副刊,工作的需要,使我与诗相识、相交。业余时间,偶有所感,也试着写上一首两首。一次,...  相似文献   

10.
羊城晚报的副刊有两个。“花地”是文学艺术性的副刊,每天篇幅一万字。“晚会”是综合性的副刊,每天篇幅九千字。除了固定的篇幅以外;“花地”遇到出专刊的时候,常扩大为一整版。“晚会”现在每逢星期六也扩大为全版。两个副刊每月实际见报的有五十万字左右。这两个副刊,在羊城晚报创刊那天就办起来,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1.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13.
书评难得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没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的失败了。  相似文献   

14.
做厨子不易     
袁鹰  潘国彦 《出版参考》2007,(1):43-43,46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快场了  相似文献   

15.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做厨子不易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怯场了.  相似文献   

17.
丹麦一位哲学家基尔克戈德说过:“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但是要生活好必须向前看”。这话很富有哲理。生活像流水,日夜不息地奔流着。当我们向前流的时候,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当我们向后看时,才能看清它的缓慢、湍急、平淡、斑斓,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有感于此,写下这几段文字,为了“向前看”。吹沙见金剔璞透玉1964年8月,河南日报第一次试行编辑与记者相互交流的制度。我从记者站回到编辑部后,便被交流到副刊去当编辑。这一年,是国庆十五周年。河南日报决定以《我与祖国》和《风展红旗》为题,在副刊开展征文活动.要求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我省建国以来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述的方式写自己十五年来感受最深、最难忘怀的一些事情。袁漪和我共同分编《我与祖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8.
杂文悲欢     
杂文悲欢袁鹰编副刊的同行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副刊版面上最受读者欢迎、最受社会注意的稿件,大约要数杂文;而最容易出“毛病”、最常引来指责以至严厉批评和措施的,也非杂文莫属。这很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几十年来,杂文的盛衰浮沉,杂文家的悲欢荣辱...  相似文献   

19.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说起自己的工作,告诉朋友自己在报社编文艺副刊,朋友问:"现在报纸的副刊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还有人看副刊吗?"朋友是外行,却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些读者的真实想法,副刊面对新闻的强大,已经弱小得不堪一击。的确,翻开一些报纸的副刊版面,大多千孔一面,相似的版面设计、相似的栏目设置、相似的文学体裁、内容相近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