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是大量成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下面对该文所用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谏太宗十思疏》谈论的虽然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和修养问题,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戒鉴意义。这篇奏疏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在写作手法上也颇有特点,现试析如下:一、一字贯穿,前后勾连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过两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4.
张学民 《语文知识》2004,(10):32-32
1.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因章基本未涉具体政务,读读此“十思”,或许会产生虚浮空洞之印象。笔翻阅初唐史料,深感“十思”绝非空泛迂阔之论,而是体国情深、切中时弊的剀切之言,披肝沥胆、直言不讳的刚正之词。  相似文献   

6.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注释,笔者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 第一处:“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相似文献   

8.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9.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文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0.
许琦 《文学教育(上)》2010,(19):109-110
《谏太宗十思疏》中蕴含着深刻的谈话之道,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说理谈话的有益启示:一.要坦白真诚;二.要谦虚谨慎;三.要认真严肃。  相似文献   

11.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包含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事实也是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过境迁,除具有文字和考古价值,已不具有多少现实意  相似文献   

13.
严婷 《新读写》2020,(4):42-4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夭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14.
历代帝王,无不思位传万代;无不思国家长治久安;无不知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但是历史上何以治世少,乱世多?君主帝王像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万世之思,久安之想.不过是帝王头脑中的梦幻泡影。然而魏征却要通过自己的奏疏,把历史上这个老生常谈的老大难话题,在唐太宗这位明君身上有所突破,希求解决,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5.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虽未明言,但观其“内容分析”部分对全文的段落概括,分明认定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相似文献   

16.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中的两篇课文。笔者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整合,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提炼其在说理上的经典之处,为考场情境性写作提供借鉴。这两篇文章说理的经典性在于在语言的得体性、逻辑的清晰性、说理的深刻丰富性、语言的艺术性等,其中前两点为高考评价等级的基础等级要求,后两点为发展等级要求,学生若能将这几点落实到实际写作中,定能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叶志如 《考试周刊》2012,(84):32-33
唐人奏疏很多,传颂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几家。魏征是以敢为而被称道的。他的《十思疏》,语言朴素自然、精练鲜明,文风质朴典雅,是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典范之作,理应精析。  相似文献   

18.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必修)第二册将《谏太宗十思疏》首句“臣闻求木之长”中的“长”解释为动词“生长”,读作zhang。《教师教学用书》又对此作了补充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