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个人的精神生活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促使与人相关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发和活跃起来,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应的价值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发挥着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人性这一人学的视野中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克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42-44,55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他提出了“美育”这一途径。因为审美,完美人格的形成、人的精神的解放,才有人的自由,也才有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先决条件。由于颠倒了社会政治经济与精神文化艺术的关系,使得他这一着眼于人性解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案,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人性关爱:现代教育的呼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关爱是现代教育的呼唤。让现代教育充溢着人性关爱 ,其根本要求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用“心”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 ,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 ,让学校教育成为人的精神家园 ,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无论是从教育的实际需要 ,还是从教育的理论追寻 ,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发展的要求 ,还是从现代教育方式的转换来看 ,人性关爱都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人性关爱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人性关爱是人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来源于动物中的一个物种 ,其生命活动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 ,生物因素是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思中的人性教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思想富含人性教育因素。与人性结构相对应,人的自然潜能、社会潜能、精神潜能的综合开发,标志着青少年“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完整结构的人性之光辉,是素质教育的魅力所在。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和取得实效,必须彰显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为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满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完满人性的生成有赖于教育。在批判当下教育人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人性化的原则,强调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以人的方式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7.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10.
精神教育内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人的生存来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倡导并实施精神教育,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什么是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是人之为人、追求意义的需要,人通过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呼唤尊重人性的教育.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心灵的美好和精神世界的极度丰满,这是教育最终的追求、之前教育界曾经热议过“钱学森之问”,在我看来,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就是不断地追求心灵的美好和精神层面的丰富。所以,不管在社会层面、教育层面,还是国家体制层面,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性健全、追求卓越的社会。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是引领人生,着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人全面发展,产生对人性健全、人生卓越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就是以身体素质为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开设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存在的人格异化、精神匮乏以及人性片面发展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和谐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自由的,基于人性的教育应该维护、促进人的自由生长,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但工具化的教育阻遏了人性化教育的实现,把人作为社会需要的工具去努力适应和迎合。教育精神的复归应该促进人的自由意识觉醒,培养人的自由能力,涵养人的自由精神,逐步趋近马克思意义上的充分的自由个性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为精神特征极为明显、演变轨迹极为相似的两大结构体。其一为古典美育哲学,它与知识、理性、道德不分,美育潜在于智育和德育的精神结构中。审美教育哲学此时尚未找到它自己的运转轴心,而是紧紧围绕道德化或理性化的太阳运转;其二为现代美育哲学,它表现为对知识、理性、道德的超越性特征,与古典美育哲学利用知识、理性和道德所做的启蒙人性的工作相反,它针对的是近代社会以来,人在知识和道德对人的沉重异化和人性面临的分裂危机的现实基础上而引发的一场人性自我复归和整个上升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审美教育哲学才始获有了它的本体存在和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万军 《教育导刊》2001,(1):16-19
人类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教育实践实质上是围绕着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以发展人的个性,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为主旨的人文主义思潮这两大教育思潮在进行,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这两种追求并不十分协调一致,有时甚至互存敌意,互相掣肘。如今,人类迈入21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显得越来越冷静、理智、全面和长远。无论哪一种教育形式,其结果都应融合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需要,体现人们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综合追求,促进个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自由…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人性的特征出发,试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人性、人的本质入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依据是坚定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的观点以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发展路向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来看,存在着偏重人的精神属性而轻视人的自然属性,偏重培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政治性而轻视社会属性的其他方面,以及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整体观照重视不够的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来看,全面发展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才能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上述两方面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人学依据。基于此,观念上确立尊重、引导、发展人性及人的需要的思路,实践上注重培育人的主体性并促其健康发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扬溢人文精神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0.
人性提升: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性提升的意义 (一)人性提升:现代教育的中心 现代教育的能力本位,人性提升体现在人才规格上,张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