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语篇中的转述:不同声音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述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话语现象,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及自己或他人的话语或思想.在学术语篇中,转述可以定义为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三种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的身份通过转述在对话中形成,转述策略不仅显示了学术语篇的对话性,而且也显示了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乃至学科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2.
沈红 《考试周刊》2009,(11):40-41
本文通过四段来源于QQ上的聊天记录.对话语使用者Wendy(化名)从社会等级、性别、年龄和种族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身份会随之转变,不同的社会身份会随着人们在涉及不同的话题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James Paul Gee认为人们使用话语实际上是在创建或重构社会身份、社会活动和社会机构。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网民们是如何通过网络话语这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表露、建立和识别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体系中,人称代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不同的人称代词来指称自己、听说者以及话语中涉及的人物。在语言和文化各异的情况下,人们用来表达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方法也不一样。日语和中文的人称代词的演变过程、使用频率以及文化特征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中日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交流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对方的语意,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88):18-20
指示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动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实际话语中承载了指示功能,并构建了说话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身份。对指示动词指示方式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明白动词是如何在话语中起到构建文化身份作用的。本文基于真实的美国英语语料,挖掘话语中对语境高度敏感的动词,解释动词的指示性,并分析指示动词是如何帮助说话人构建不同层面的文化身份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提升,在网络话语中充斥着各种反语言。反语言由于使用集体的不同,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由此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人类通过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在社会中构建和重构自身的身份,而反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也起到身份构建的作用。由此,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等多种方式,阐述当下反语言所具备的种种特征,尤其是分析网络话语中反语言所具备的崭新特征,以及反语言、反社会与主流语言、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反语言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以便个体运用反语言更好的构建自身的个体身份、集体身份、性别身份等等。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话语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语言上的冲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言应用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并运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语境?语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话语本身的环境。比如,句子间的关系、句子与段落、篇章的种种关系等等;另一方面是指由与意思表达有关的各种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场合、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即时间、地点、思想、性格、修养、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本文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非语言因语造成的语境。(有时也涉及语言因素造成的语境)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话语的传达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语境对话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DFG语言使用跨学科框架”及会话分析方法,对英语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参与外语课堂互动时的话语表征和行为特征进行微观剖析,旨在探讨智能手机作为认知工件如何辅助学习者完成同伴互动任务,英语学习者在此特定情境下如何建构语言身份以及建构了何种类型身份。研究发现:(1)学习者在建构不同类型身份时的话语表征和行为特征既有共性也有特性;(2)微观话语特征与中观层身份建构具有关联性;(3)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参与互动建构了三个维度的情境身份。文章认为,引导语言学习者正确有效地使用智能手机参与课堂同伴互动,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能动性,激发学习潜能,构建共享认知的资源与环境,以此共同搭建脚手架,相互引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社会性别身份在服饰话语中的建构作用,进而揭示社会性别身份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同性别的服饰话语中,态度、资源各类别的使用频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既表明社会环境对话语的影响,又解构话语对维持社会性别身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英文医药说明书篇章元话语的对比分析及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篇章元话语是用来组织语篇、引导读者的语言手段。体裁、语用及社会文化特征能限制和影响文本中篇章元话语手段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中英文医药说明书中篇章元话语使用的相似之处是由于共同的体裁、语用特征使然;其差异乃不同的语言、语用、社会文化特征对篇章元话语使用的选择和限制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其社会语言学传统的俄罗斯语言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机构话语理论体系,对社会机构、社会身份、交际者的身份—角色、机构话语以及机构话语的各种变体进行研究,对机构话语的本体特征、社会制度和社会权利如何通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和交际动机来实现、社会机构与交际者及其身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详尽的阐释,可以深化人们对交际者与社会机构之间、机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机构话语不同类型之间、社会身份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西方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不同,俄罗斯机构话语研究中的身份话语理论可以合理地解决说话人在不同语境中的身份转换问题、制度化与言语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不同机构话语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及机构话语与言语体裁的关系问题,还能够科学地解释机构话语有其固化的内核和模糊的边缘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引起了政治领域对于身份问题的广泛关注,一种专注于构建和维护特定身份的文化权利的政治形态应运而生。身份政治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结果,它从新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斗争形态。身份理论重视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语言等属性,将人的身份形成从经济所有制转向日常的文化生活,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还原论和决定论,在更为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世界。特定的语言往往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连,成为特定民族文化的鲜明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上包含了从一种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人们自小学习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时是与熟悉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步进行的,他们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习了文化。因此,人们在学习使用外语时,也要在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弄懂语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而称谓语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称谓语往往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价值观念和传递着含蓄而丰富的情感信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不了解对方称谓语的使用习惯就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样就给双方的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通过对称谓语的定义、分类、功能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称谓语的异同和根源,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称谓问题。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新视角来深化人们对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发生在大学校园对话中的语码转换从而探讨学生、老师以及校职工的身份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构建.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届“中国-东盟”峰会讲话为语料,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研究讲话中所建构的国家身份,揭示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通过对不同类型词汇的选择和协作使用,建构了“合作者”的国家身份及形象,也揭示了话语实践(讲话)与社会实践(国家身份建构)互动关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会表达出个人对事物的立场。立场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语言要素与功能,而且是一种动态的行为。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具有交互主观性与动态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立场行为会在话语互动中浮现出来。从DuBois的立场三角概念出发,探讨对话句法与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与立场动态性的关系,认为对话句法的平行性与共鸣是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的重要资源,基于对话句法建立的立场交叉映射图可以较好地表征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与动态性,有助于揭示话语互动中立场浮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习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idiom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习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