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读王瑞明教授所著《马端临评传》,此书属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九章,30余万字。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评述马端临的家世渊源,生平业绩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理想、经济意向、史学思想、治史方法;二是评述马端临《文献  相似文献   

2.
论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其名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马端临的史学思想极为卓越,即实事求是,重视规律,独立不惑,肯定变革,通裁别识。  相似文献   

3.
马端临批驳朱熹的《诗序》说,认为“《诗序》不可废”,认为郑、卫之风非“淫者自作”。站在汉学派的立场上看,马端临的批驳是有理有据的。马端临实际上是把《诗经》看作为历史文本,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恰恰比较出朱熹“废《序》论”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诗经》的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4.
马端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元代众多《诗经》学研究者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马端临在元代废《序》的大环境中,主张遵《序》,可谓独树一帜。他在其《文献通考》中认为,《序》有功于《诗》,《诗》赖《序》以明,且《序》符合圣人"无邪之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马端临的存《序》说体现出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独到认识。可惜的是,马氏对《诗序》的作用缺乏客观认识,由于《诗序》带有阐说儒家思想的说教色彩,并不能说明诗歌的意旨,从而使马端临的存《序》说又回归到遵《序》的窠臼之中,其《诗》学观念囿于汉学,思想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5.
邓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53-154
辑录体目录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定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马端临及其巨著《文献通考·经籍考》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对马端临学术思想及其作品特点的研究,以便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利用、研究辑录体目录学。  相似文献   

6.
马端临(约1254—1323)所撰《文献通考》一书,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之作。顾炎武评价说:“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按马端临,字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为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少有舛漏,尚亦不免。”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谪戍是从秦时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戍边政策。马端临是以“兵不足用”来解释的,他在评论秦始皇用兵时说:“秦始皇既并天下,……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秦始皇时役重兵繁,确实是事实。但秦始皇时用兵还没有达到马端临所说的“兵不足用”的程度。马端  相似文献   

8.
《文献通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典章制度通史。从马端临关于“文献”概念的解释以及他编撰此书的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来考察,无不体现了马氏遵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进步史观  相似文献   

9.
论司马迁的家学传统雷戈家学传统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传统。古代许多史学名著都是家学传统的直接产物,都凝结着父子两代的史学修养和思想性格;同时也有一些卓越的史学家是在浓厚的家学传统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如刘知几、胡三省、马端临等。概括中国...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的人口论虽有唯心史观的不足,但其对后世学者如马端临、徐光启、汪士铎等的人口思想与观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韩非子有关人口与货财的关系、人口与社会生活资料等观点对后世学者也有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勋。本文谈《文献通考》的创新特色主要从它的体例、取材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著作,以期获得对这部巨著创新特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上计制度在魏晋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考课地方官员的作用。从上计吏之选派、上计之内容、上计与考课之关系以及上计之主管部门等方面来考察,可看出魏晋时期的上计制度与两汉有相承关系。马端临所云魏晋“州郡无上计事”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黄敏学 《巢湖学院学报》2004,6(5):74-78,111
<文献通考·乐考>是我国古代音乐通史的典范著作.马端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文、献、注相结合的编撰方式,并在其编撰过程中对雅乐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同时也体现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重视规律、推陈出新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仍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意识,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捍卫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为铸造中华民族之魂作出了贡献。《文献通考》在元、清两代所发挥的作用,正是以先进的中华文化影响了入主中原的蒙、满少数民族统治者,这对于中华文化的赓续,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文献通考》不仅提供了关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制度史方面的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翔实的资料,而且发挥了探讨历史“变通张弛之故”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1.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天赋考》中评论唐朝的某种制度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干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唐朝实行了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两税法变革的历史评价,自宋元之交马端临加以整体性肯定后,长期以来史家给予的多是正面判断。与后人从学理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唐人的诗文如实记载了两税法变革后出现的社会问题。以诗证史足以补正史传记载的阙如,以达用多重证据审视和分析之目的。文章从唐人诗文描摹的客观现实和传达的主观感受出发,对两税法变革的是非功过加以评析,以期补充与纠正史家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7.
辑录体解题由马端临于宋末元初通过《文献通考·经籍考》得以创立,而其中收录的四部群书"纪其著作之本末"则为撰者既定的首要之务。其深层内涵被环环相生地拓展到十个方面,相对形成了一个因书究学的内在逻辑结构,由此将古典文献提要学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马端临的史学有家学渊源,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但仿效《通典》,集著述之大成,为稽古经世之用,是他编撰《文献通考》的根本目的。《文献通考》从更为开阔的历史视角总结典制因革,为经世之用提供制度模式的参照;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揭示典制因革的必然性,强调因势致用、知时适变。《文献通考》还重视从两家的衰亡总结历史教训,尤为注意从赋税徭役、职官、兵制、外交等方面分析宋制之弊,以为当世之鉴。  相似文献   

1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记录了武德元年“上书拜官一人”,二、三、四年均“不贡举”,五年有“进士四人”。看来他认为唐代科举始于武德五年。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则记武德元年有状元孙伏伽,这就是说唐代科举始于武德元年。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所载几乎全依《文献通考》,并将孙伏伽移为武德五年状元,在其名下注曰:“惟唐贡举始于武德五年”,还说《玉芝堂谈荟》“言元年者误”。但是,其卷二二大中十年引郑颢为进《诸家科目记》所上的《表》却有“《诸家科目记》撰成十三卷,自武德元年至于圣朝……”等…  相似文献   

20.
南唐贡举考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于宋代科举考证较详,于唐五代则甚为粗略,更未注意十国的贡举情形。徐松《登科记考》对唐五代历次科举考试情形的考证用力颇深,弥补了《文献通考》之不足,但仍未涉及十国的贡举情形。其实,前蜀、后蜀、南汉、南唐等国都曾非止一次地举行过科举考试。其中,尤其是南唐,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国,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灭亡,前后存续了39年,开科次数尤多,其具体情形,是应该加以研究、整理的。现略呈翻检所得,以求教高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