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启亮 《成才之路》2009,(21):12-12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生自主独立钻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问题探究教学法,能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学懂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基础来展开教和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2.
"问题探究"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利用探索讨论方法,实现基本理论的教学,其基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及创新应用,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教学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函数图像的应用”教学中,以“数学情境——提出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教与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教师研讨、探索的问题。“初中物理自主、互助、探索式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 ,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 ,采取“复习有关知识———引入新课———展示目标———分组自学———互助探究———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这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竞争性、创意性 ,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陈燕 《物理教师》2013,(10):14-15
本课题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函数图像的应用"教学中,以"数学情境--提出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互 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 转变.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小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在课改浪潮中,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策略。老师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严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视为灵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一、鼓励学生探究,使他们“会学”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以发…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还表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由此建构成“以学生为本,探究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教材分析和对动量概念的教法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突破口,笔者对“动量”概念的教学进行了简捷有效的设计.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既帮助了学生深刻理解“动量”概念,又指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愉悦和创造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