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下乡"即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一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农科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重大,能够延续"五四运动"光荣传统,使广大青年学子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区情、民情,发挥农科专业优势,服务农业生产."三农"问题调查、"三农"政策宣传、农村文化建设、科技支农等活动内容是农科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实践证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农科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发挥专业优势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主要包括:激发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品格,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习主动性以及提升实践能力等。然而在具体实践育人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着"三下乡"育人功能的发挥。对此,高校应构建稳定的实践团队,提升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宣传力度,配备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将"三下乡"实践活动打造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主课堂。本文结合"三下乡"育人功能,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三下乡要努力在六个方面发挥作用:一、调研农村工作;二、宣传党的政策;三、服务生产发展;四、监督民主管理;五、调解矛盾纠纷;六、传播乡风文明,并在此过程中锻炼成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层社会实践,传播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最终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提供不竭的人才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下乡”即是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使之走进农村,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学生“三下乡”不仅可以起到长见识、增才干,更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举措.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分析“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为服务“三农”做出贡献,也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时职业选择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仅仅是由学校团委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三下乡"活动的实质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教师、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参与的局面,才能真正达到"三下乡"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范晓莲  唐焕韶 《广西教育》2010,(30):14-15,23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它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嘉强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三下乡”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既要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扶持,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高校是先进科学与文化的集中地,大学生“三下乡”,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  相似文献   

10.
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篮子"的重要性逐年增加,以往被视为冷门的农科类专业也开始"回暖",但仍有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专业了解存在局限性,导致专业意识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为此应根据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与多渠道原则,通过凭借思想教育平台、探索多元教学方法、依托校园学生组织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等策略,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3.
花落道士家——论今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魔小说<西游记>之祖本<西游记(平话)>,系全真教创始人之一丘处机麾下华山道士中志经等人所撰,托名丘作.从明代道教秘史等若干方面可以认定,今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也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闫希言(闫蓬头)师徒.因此,<西>书作者不是吴承恩,胡适和鲁迅对<西游记>作者的误判应被纠正.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成书以来,版本纷繁,其作者扑朔迷离,鲁迅、胡适先生根据淮安府志提供的线索及淮安方言推断《西游记》的作者为淮安人昊承恩.根据这一论断,近二、三十年来发掘了许多与吴承恩有关联的资料,但这些资料仍显不足,疑点仍然很多.文章就方志、石刻、语言、民间传说等方面资料,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应当是生活在云台山区的明代长春庵真人邱楚基,而元代的长春真人邱处机乃属以讹传讹,其主要原因是《西游记》的产生过程属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及再加工再创作的糅合,因此,就决定了它的作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知识经济的大潮,以《西游记》研究为中心,以创新为首要目标的“西游学”正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将《西游记》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背景下重新认识、审视和评论。“西游学”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品与思想;二是影响与运用。而后者则是“西游学”适应现代化、走上科学轨道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里隐含的“花萼社”信息,流露了昊承恩曾出任荆府支系王府——樊山王府任纪善之职和名著《西游记》的诞生地信息。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