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乌市广播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是一档起步较迟的民生新闻类栏目。由于创办者总结了民生新闻栏目先行者的得与失,在民生新闻的样式上敢于创新,在“俗”的外壳、“俗”的内容中散发出雅的清香。  相似文献   

2.
炙烤心灵     
本期主题似乎有些“俗”,第一主题讲金钱,第二主题冲“美女”,但这两个主题似乎不管你是俗或雅,都必须面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的娱乐新闻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快速发展当中,有些媒体错误地认为娱乐新闻的"俗"就是低俗、庸俗,而对于高雅艺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沾着了"雅"字,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其实,"俗"与"雅"是相对的,"俗"可以转化为"雅","雅"也可以转化为"俗"。办好党报的娱乐新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娱乐新闻"俗"与"雅"的关系,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相似文献   

4.
雅到俗时俗亦雅──读《新民晚报》单澎铭大俗必定大雅,大雅也会大俗,文艺界广泛流行的这句名言,用在《新民晚报》身上,也是十分合适的。雅与俗,是统一在党报新闻原则下的两个方面,其一是高雅不清高,其二是雅时亲切动人,俗时也绝不俗不可耐,刻意追求质朴特色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6.
周末版要实现两个“超越”蔡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周末版热”,可能会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一笔,但今天的报人们更关注的是周未版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命运,因为有目共睹:近几年的激烈竞争使周未版中内容相互雷同、格调有的不高等问题日趋明显,周未版似乎走人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社会新闻往往出自各种作者之手,特别是一些记者素质偏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很大,有些不地道、庸俗、格调柢下的语言表述,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不良语言现象的防范能力,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  相似文献   

8.
廖钰 《声屏世界》2001,(11):55-55
新闻显得俗受众没口味,新闻过于雅便会脱离受众。如何使电视新闻既艺术又不脱离受众.本试图谈点肤浅之见,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已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受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全国上百家同类期刊的竞争中,《新闻与写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学”、“术”兼谈,“专”、“杂”并举,“雅”、“俗”共赏,做到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系统地而又有所侧重地把新闻与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如饥似渴的青年新闻工作者、青年新闻爱好者,成绩斐然,桃李天下!  相似文献   

10.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11.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朝着与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雅”、“俗”文化也一样,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对立后,随着电视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呈现出“雅文化”和“俗文化”相对统一的局面。当然,有些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将二者放置于对立面,还有不少人对电视媒介中“俗文化”的传播提出种种质疑和责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细致地、负责任地进行探讨,电视媒介传播完全能走出一条“雅”、“俗”文化彼此兼容、和谐互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的娱乐新闻应倡导“个性化”运作,从而避免跟风、炒作和低俗。温州都市报在娱乐新闻个性化的运作中,提出“亲俗”的操作理念。所谓“亲俗”,就是在新闻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加入人情味、增强贴近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地域特色,讲究贴近艺术,追求通俗易懂。 一、通过发挥地域特色体现“亲俗”感 地方报娱乐新闻要凸显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亲俗是前提,是基础。那么,这样的“亲俗”感从何而来呢?亲传统、亲乡土,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这往往是城市报的优势,娱乐新闻也不例外。温州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朱玉华 《视听界》2001,(5):34-34
“格调”指风度、仪态。主持格调指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艺术风格。“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和“服务类”节目的主持应该不一样,前者沉着、老练,严谨而又轻松自如;后者亲切热情而又自然大方。“游戏节目”的主持人和“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风格当然也不同。那么,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格调应是怎么样的呢? 一、不“俗”不“雅”。包括形象和语言。节目主持人不能给观众以俗的形象,要以美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美的形象包括美的声音、美的外表。声音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15.
<正>《特别关注》杂志的“书中事”栏目极富特色,为杂志的品位和格调,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特别关注》确立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即“雅事俗说,俗事雅说”。一、编辑智慧的结晶“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这八个字的率先提出,并运用于办刊实践取得成功的人,是作家韩少功先生。20世纪90年代,韩少功创办《海南纪实》,定位“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要让“初中以上的人,都能读懂、感兴趣”。后来,韩少功改造《天涯》杂志,设“特别报道”栏目,也沿用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竞争日趋剧烈。在文化市场上,俗文化长驱直入,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雅文化几乎无还手之力;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导向上,雅文化则深受褒奖,而俗文化却较难登堂入室。这是国家力量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校正,也可以看作是“雅俗之战”的第二战场。先看第一个战场。我们权且叫作“市场战”。在市场上,通俗文化的市场是个大市场,高雅文化的市场是个小市场。一般说来,通俗文化较易生产,而经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的一项比较研究。其道理很简单,就是民间美术内涵的丰富性和广袤性。民间美术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而应视为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下层人物的一种审美追求,而应视为是地区的乃至民族的一种审美追求。如果中国文化可以简单划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种类型,民间美术则是划入俗文化这个层面里。雅文化和俗文化并非被有的人所说那样是泾渭分明。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考察的结果,这“雅”、“俗”  相似文献   

18.
党报也罢,都市报也罢,都有两个始终不变的共同特征:都是大众传媒,其传播对象必须是包括千千万万老百姓在内的所有公民,甚至包括外国公民;都是新闻纸,必然以新闻宣传为其第一位的任务。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党报的新闻宣传创新,必须实现两个回归:向百姓意识的回归,向新闻纸本位的回归。就新闻报道而言,首先要改进几类传统意义上的“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9.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主持人的素质,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来瞎嚼舌头的。但是,天天和“闪亮登场”的荧屏上的全国各大小电视台的主持人“见面”,日子久了,我这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竟也感觉多少看出点门道来,这里不揣浅陋,让各位见笑。文化素质最重要在电视业界众多的行当中,主持人无疑是最热门的一个。就电视业而言,说它是“雅文化”也好,说它是“俗文化”也罢,终归它是一种文化,因此,若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最基本的,也就应该是文化素质了。毫无疑问,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就是要用语言来进行大众传播活动,通过滔滔不绝的“说”来沟通你…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