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琳 《新闻窗》2008,(4):36-36
在很多报纸副刊受到冲击、版面大量减少的时候,贵阳日报的副刊版面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目前每星期有7个版的副刊。作为一张有28年历史的贵阳日报,总编们对副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们是一张党报,一家报纸的副刊代表了这家报纸的文化水准,而报纸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相似文献   

2.
地方报纸副刊应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努力方向,自觉担当起地域文化发掘、弘扬的重任。应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极扶持地方的文艺创作,弘扬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土特产,努力将副刊打造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艺术鉴赏力普遍提高,这既为我们办好军队报纸文学副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在军营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办好军队报纸副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张瑾 《新闻通讯》2013,(8):60-61
副刊渐成差异化办报思路中彰显报纸特色和品位的重要组成。副刊除了以艺术性见长之外,新闻性和地域性越来越被强化。彭城晚报《徐州地理》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徐州地理》迄今已开办八年,是读者了解徐州历史、感受时代脉搏、宣泄乡土情愫的心灵园地。它在报纸多轮创新改版中,既坚持已有的人文精神和独立品格,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改进,四百多期专题涵盖宽广,现在依然新话题不断。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避免副刊内容人云亦云、千纸一面,倡导副刊内容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融合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的特征,可以从地域视野下进行文化性探究与表述。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安徽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6.
唐玉霞 《新闻世界》2013,(10):17-18
新闻性,让副刊新鲜靓丽;地域性,让副刊有深度;原创性,让副刊有温度。芜湖日报副刊始终坚持加强新闻性、侧重地域性、强调原创性,让副刊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达到了“留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邢晔 《记者摇篮》2010,(5):15-15
社会的发展和报业的竞争,使得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艺副刊必然要向大副刊转型。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大副刊,并不是将专刊和周刊等一网打尽的“大副刊”,那些打着大副刊旗号的专刊和周刊,其实早已经背离了“副刊”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大副刊,应该是读者精神和思想的助力器,它关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晋文婧 《新闻世界》2014,(4):101-102
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避免副刊内容人云亦云、千纸一面,倡导副刊内容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融合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的特征,可以从地域视野下进行文化性探究与表述。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安徽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在2000年5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发出一声呐喊:保卫文化副刊!从维熙先生不是报人,据笔者阅读的局限,也鲜见从维熙先生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这足以说明,从先生的这一呐喊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的真心关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报纸副刊曾有一种说法:副刊不副。副刊由于其独具的内容特色,文图并茂,很为各阶层的读者喜爱,就受众而言,副刊的确“不副”。但长期以来,副刊的“不副”并没有在内容上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传播上也没有发生量的延伸,也就是说,副刊的文化的新闻比重太轻,它一直生存在自己的“怪圈”里,因而显得那么纤弱,那么苍白。  相似文献   

11.
一份报纸,与文化最贴近的是副刊。不论是地市报的副刊,还是晚报类、都市报类的副刊,文化都是副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李鑫 《军事记者》2006,(9):48-48
在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曾一直被视为报纸文化标高的纯文学副刊的日渐萧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包括一些中央级大报在内的不少报纸的纯文学副刊因失宠于读者而陷入无法经营的境地,甚至有的不得不自终其结。文学副刊虽然阵地难守,但诸多肩负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报家,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面对困境,如何救亡图存、突围求生?这成了有志于此者深深思考的一道时代命题。当我们思考突围问题的时候,不妨首先回溯文学副刊由昔日繁荣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自新文化运动以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副刊一直是人们的文化原野、思想阵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精神寻根与地域性文化副刊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湘鸿 《新闻界》2008,(2):67-68
本文简要论述了副刊的发展变化,以及地域性文化副刊兴起的条件和副刊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在今天全媒体的新业态环境中,正是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文学的张力——略论张恨水副刊连载小说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通常人们视其为通俗小说大家,而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说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2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也动用积蓄创办报纸,是个多面手。他毕生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张恨水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流传渠道。  相似文献   

18.
刘元娟 《青年记者》2007,(12):82-82
乍一看,策划似乎与报纸正版新闻类板块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与副刊关系不大,特别是文学副刊关系不大。报纸正刊为了及时反映新闻事件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需要进行精心策划,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副刊一般时效性新闻性不强,但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纸文学副刊不"副",更不是"负刊",而是为报纸增光添彩的"富刊",既是报纸的特色和品位体现,也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和义务。办好副刊不仅有助于报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管主办者应以有效举措办好副刊,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职责。在互联网时代副刊也要与时俱进,在与正刊形成刚柔相济、呼应烘托效果的同时,吸引读者、团结作者,既要做好大众文学园地,又要积极创新,争取用更新更好的样式繁荣文学事业、做优做强报业。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承载着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文学副刊,如何在内容上、形式上创新,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真正使文学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文学副刊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编辑对版式的美化和内容的策划。是保持报纸文学副刊个性与文化品位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