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大量的"东西南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表示方位,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色彩,体会出这层含义,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经》不无裨益.《诗经》中的这些方位词对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也起到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鹏 《考试周刊》2011,(4):47-48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且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英汉两种语言通过"上下、左右、高低"等空间方位词来进行社会地位和感情色彩的隐喻指称时,在表达方式基本趋于一致。而且空间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高低"均属于相对和内在的参照框架。但用"东、西、南、北"这种绝对参照框架却在汉语里具有独特的隐喻投射,并且英语在这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空缺。这说明,尽管人们的空间认知模式具有相似性,但由于社会文化传统及经验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具体的表达手段不尽相同,造成了认知总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认识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的内容,本案例描述的是第2页至第4页的例1、例2。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1、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2、知道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3、能够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教材首先呈现了首都  相似文献   

4.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相似文献   

5.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东、南、西、北》,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从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何健 《考试周刊》2007,(43):83-84
本文仅对"东、西"二字在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作一点补充。汉语中"东、西"的传统空间定位上完全迥异于英文;包括其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另外,汉语"东、西"的派生词也远较英文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2- 3页例1. 课前活动: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前后左右的同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冬天刮北风、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太阳从东方升起……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万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来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汉民族的传统、习俗使"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词具有的文化内涵一直延续互今.从"东"、"西"、"南"、"北"的组合习惯上,可以反映出一些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与习俗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理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同时,三年级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相似文献   

11.
“东南西北”原本不表示地理方位。“东”,日在木中.表旭日初升之意;“南”,外框是木字变形,意思是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而枝繁叶茂;“西”,鸟在巢上,意思是鸟儿归巢栖息;“北”,本义是两人相背。后来,才借用东南西北分别表示四个地理方位。  相似文献   

12.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与金朝南北对峙.金初,为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实施重北轻南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地域空间上的"重北轻南":其二,是指人才选用上的"扬辽抑宋".这项政策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北移与发展.本文对金朝重北轻南政策与中原文化北移的关系进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东”和“西”都是方位词,它们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一直以来,“东”是被尊崇的,有朝气的;而“西”却是衰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期来一直认为《山海经》主要篇幅以南经为首缘于此书系南方人所作的观点提出异议,通过对古地图方位的考察和《山海经》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证了如下见解:《山经》和海外海内诸经采用南西北东顺序主要原因是我国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山经》以《南山经》为首还与该经成于西汉中期,汉人编辑此书将“国朝”之作列为首篇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南、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南、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的测定方法并比较其在南、北五味子中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南、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五味子酯甲的含量。结果:五味子酯甲在220nm处有最大吸收,其在0.15~0.65mg·mL^-1(r=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平均回收率为96.54%,RSD为1.67%(n=5);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平均回收率为97.77%,RSD为2.87%(n=5)。结论:该方法用于测定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酯甲的含量具有简单快捷,重复性好的优点,可用于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酯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方位名称“东”、“西”相关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视了古代先民的时空观念、神性意识、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体现了古代先民基于时空而又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