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CVM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件价值评估法能评估公共物品的总经济价值,可弥补目前评估方法对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不能计算的不足。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计算数据通过了检验,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分析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背景,概述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主要进展,介绍国外图书馆价值定量评估的主要方法和定量价值评估的典型案例,总体评价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成绩与问题,认为今后应当深化图书馆价值运动规律研究,构建新的图书馆价值评估逻辑框架,强调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成效评估对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基础支撑作用,探索开展基于绩效测度、成效测度和贡献测度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媒介评估的概念、对象及其在传播生态中的定位 ,提出基于资源和影响力的媒介评估模型 ,建构了由三个纬度组成的统合性分析框架 ,并将柔性和多纬度作为系统的重要特性。电视媒介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媒介运用“象征资源”的努力 ,这种具有“共同语意空间”的符号系统对于媒介体制转型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松涛 《声屏世界》2012,(7):119-120
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赞助价值进行评估是国际惯例。任何一个企业和品牌要参与赛事的活动,作为赞助商出现,一定要评估钱花得值不值。电视传播带来的回报是赛事价值评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体育又被称为"媒介体育"。众所周知,中国人很少去现场看比赛,媒体特别是电视,是他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调查发现,99%的人通过电视来接触体育,其中有40%的人"每天都看电视"。如何进行电视媒体赞助价值评估?CSM对电视媒体赞助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市场效果评估和赞助  相似文献   

5.
高校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判定一所高校是否合格以及选定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增设硕士、博士点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巨大动力.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档案是评估专家借以考察了解学校各方面办学情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媒介,在高校评估中具有凭证、依据、教育和强化作用.同时,高校评估又加强高校档案建设,促进高校档案的管理规范化,使高校档案的价值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电视内容资产评估的价值本体是建构电视内容资产评估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电视内容资产评估价值本体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制约和影响评估模型的建构、价值决定因素的选择及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正确评估电视内容资产的价值,要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思路,首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廓清电视内容资产评估价值的本体,即评估结果是凝结在电视内容资产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化,抑或是电视内容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还是另有它义?  相似文献   

7.
视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网融合中的重要一环,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互动和融合,将促使电视业发生巨大变革.视网融合不仅推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还促进了节目内容、营销模式、产业链等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本文立足视网融合的媒介环境,从电视媒介的变化对受众收视习惯的影响、传播方式改变带来受众主体性的增加、节目多渠道播出对受众参与方式的影响、以及电视和互联网之间媒介议程相互设王等角度,分析视网融合给电视节目影响力带来的变化,结合传统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弊端,探讨在视网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价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题的经济评估是指对选题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并判断其出版价值的过程,是影响选题决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也常被称为选题决策或选题论证,选题的经济评估的方法有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定性评估是指凭直觉和经验对选题的经济效益及出版价值做出判断的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其结论模糊,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9.
在解析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简述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的可行性,最后从成本效益分析(CBA)的角度,利用"消费者剩余"和"条件价值评估"等方法,结合本土的实际,对高校图书馆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提升高校图书馆经济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评估是督促图书馆职能履行、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有效管理手段和工具,但高校图书馆尚未形成周期性、可操作性强的评估制度,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方法/过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在CIPP评估理论、"全评价"分析框架理论、管理控制理论和"四代评估"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构建包括图书馆自我评估、政策评估、教育评估、认证评估和监测评估的高校图书馆"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体系。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各项评估制度的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阐释和梳理,并针对各项评估制度在系统中的价值、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结论]构建高校图书馆"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加强对认证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启政策评估,寻求新的数据统计方法和技术以完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1.
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73-83,110,111
本文选取了10种国际自媒体形式,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近年,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自媒体关注;自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涉华经济、文化、科技往往给予正面反应,而涉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多负面反应。国际自媒体涉华内容并非自创,而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涉华信息流;发达国家受众形塑自媒体涉华舆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针对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引导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色情传媒是最备受争议、也是研究大众传媒必然要正视的领域之一.目前学术界对色情传媒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大众传播媒体中涉及性某些的内容统称为色情传媒,将之作为一个中性内容,首先考察了其渊源,然后从立法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分析了色情传媒的争议.最后,作者从加强立法、家长的中介作用和强化正面性教育等角度,探讨了限制色情传媒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最热的研究领域。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相比传统传播范畴的研究还尚显稚嫩,[1]但新媒介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媒介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新媒介研究在国内迅速蔓延,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继2009年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的成立后,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成为中国新媒介研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研究热潮背后,我们有必要静思,新媒介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学术身份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新媒介研究的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介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从新媒介的概念、新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国内外新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三个方面展开,以期为此一领域的学术定位和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论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电视生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电视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电视节目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电视节目媒体的生存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胡翼青  李璟 《新闻界》2020,(4):57-64,5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处于竞合框架中平等主体间的博弈。然而智能媒体平台运作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被再度媒介化的进程中。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新媒体的转译过程。尽管新媒体的技术很容易被传统媒体所采纳,但后者运作的游戏规则却彻底被破坏了,其盈利模式的消解和话语权的旁落使大众传媒的新媒体实践与新媒体之间似乎总有一堵透明的墙壁。竞合框架的思维导致大众传媒在"轻视文本质量,重视技术分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大众传媒彻底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始崛起,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一种多向竞争、交融互渗的媒介生态。媒介融合为知识生产、传播注入了新内涵。传媒技术改进会导致知识形态、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变化。针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者需要多学科的视野,跨越多个领域的话语界限,全方位地审视信息社会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在其网站上推出的动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媒介生态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动新闻事件始末的梳理及对台湾媒介生态的考量,对动新闻的产生原因、管制困境和生存背景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台湾动新闻是台湾媒介生态失衡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台湾媒介生态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公众所广泛认知的"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内容作为无可置疑的著作权法涵盖客体是手机媒体传播的主要对象,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因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而受到巨大威胁。手机媒体内容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是著作权法学理论应用于手机媒体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手机媒体内容的作品性为研究基点,探讨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征,进而界定了常见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dvances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national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It examines the complex role of the media in its formation and expressive practice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an incident involving Toshiba Corporation in China. The concept rests upon three key arguments of self-definition through consumption, globalization, and symbolic national unification. In their encounter with the global brand Toshiba, the Chinese media and consumers re-discovered and evoked a strong nationalistic sentiment underlined by Japan's past aggression and atrocities in China. The media discour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dignity in the case study represents the complex confluence of China's continuing ambivalence towards Japan, sponsor activities by key advocacy groups, and the changing Chinese media practices. Further research is called for to consider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nationalism, its processes, participants, and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20.
Disaster marathon was proposed by media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differentiate the genre of disaster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from media events. However,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limited by its omission of findings from disaster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its lack of examinations of marathons of domestic natural disasters. Using the August 2014 Yunnan (China) Television Station broadcast The Special Report on the August 3 Earthquake in Ludian, Yunnan, we conduct a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disaster marathon concept for natural disasters. Dur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three themes emerge: authorities’ command and control, the involvement of armed forces, and convergence of social support. Our case study findings contradict the disaster marath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clude that the local television coverage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 can also be performed as a series of conventional media event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stablished disaster coverag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