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出版于1922年2月15日的《冲积期化石》已为人所共知,但新文学第一篇长篇小说评论是谁写的,题目是什么,何时发表于何处?恐怕许多人并不清楚。笔者近来在整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史料时发现,  相似文献   

2.
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二十多年来,已在我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人们还不晓得它是怎样从默默无闻中被人发现的。作者写了好多年,没有受到重视,即使读过某些篇章的人,也从没有在口头上或书面上给以肯定。张羽同志作为一个编辑,热情组稿,并在审读意见中第一个肯定了这部作品,而且建议出版社和作者订约,使此书及时和读者见面。现把张羽同志近三十年前写的审读报告在这里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凭借小说《洛丽塔》迅速引起文坛的关注,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等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国文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译介出版其作品,文章在回顾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译介和出版纳博科夫作品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作品的翻译、出版现状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小说是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撰写时虽然也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情节和语言,但基本上是文人的案头创作,写出来后又专供文人消遣之用。到了明代,小说从这个框框里解放出来,呈现了一派新的面貌。造成这个新局面是由于说话艺人的世代增饰和文人的参与整理,使小说本身的体式日益完善,而新读者群的形成和出版条件的改善则是根本的契机。明末,小说的出版达到了“到处皆是”“妇孺咸读”的局面。明代小说最大的成就有三:1.白话长篇小说如《三国》、《水浒》经过长期口头讲说之后,成熟定型,终于成为连贯的文本,文学史称为“写定”。…  相似文献   

5.
听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着实大吃一惊!虽然不至于目瞪口呆,却已百思不得一解。老高年届六旬,平生连一个短篇都未曾写过,忽然要写长篇小说,没有感冒发烧吧?是为了出名吗?老高的官不大不小,在圈子里已小有影响,还要靠一本小说打场子?何况弄得不好,还会在本不大亮的牌子上,抹上一把稀泥!是为赚钱吗?老高虽是工薪阶层,但却己达温饱。何况挣钱的道儿有的是,何故偏偏选上这吃力不讨好的门径呢? 就连我的妻儿也很疑惑:工作忙得有时连晚饭都不想吃,还有时间写小说?老伴劝我说:“等退休了慢慢再说吧!” 不管…  相似文献   

6.
张者很用心,很用力,花了三四年时间,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一部描写新中国第一代戍边军人故事的长篇小说。小说并没有全景式在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而是把焦点集中在一个普通连队里,从他们进疆时在羊粪坡扎营开垦荒地开始,一直叙述到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8.
专门出版“短小轻薄”书籍的台湾皇冠平装本出版公司,最近又想出新点子,抓住年青人,计划每年出版12本漫画小说。主要办法是,邀请已稍有成就的漫画家写小说,同时将广受欢迎的漫画改写成小说。最近,将首先推出漫画家高永的《璎珞天色》,游素兰的《月光婚礼》,孔德仪的《千丝》,都是长篇小说。此外,平装本公司还计划出版科幻、推理、旅游、冒险等各种类型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赵玫的随和     
在文坛,赵玫是一个知名度高的作家,因为她从事文学批评、小说和散文多种文体的写作,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图书市场,赵玫是一个颇有号召力的名字,因为她的作品拥有相当多的读者。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赵玫的散文集《一本打开的书》发行量已达10万册;《文学报》连载赵玫的长篇小说《高阳公主》,印数大增;坊间常有小说选集出售,其中若选有赵玫的作品,封面作者署名往往是赵玫等著。从1986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赵玫除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外,已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3部合为“女性三部曲”。另外三部是《武则天》、《朗园》、《高阳公主》。  相似文献   

10.
弗朗索瓦丝·萨冈,法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法国文坛上的女性“三剑客”之一,1935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洛特省,19岁时出版《你好,忧愁》,轰动法国,从此步入文坛。萨冈至今已出版了28部小说、剧本和回忆录,事业顺利,但命运多舛。她两次离婚,1957年遇严重车祸,差点丧命,1962年又因税务和毒品问题染上了官司,1978年她被诊断为胰腺癌,后虽被否定,但死亡阴影从此萦绕在她的心头。1994年,她以此为题材写了一本小说《短暂的悲哀》。法国《读书》杂志记者就这本新著采访了她,以下是采访记录。原文较长,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1.
到了严肃的长篇小说加盟后,又还有谁能找出什么借口来否定手机小说?“手机小说”的“时代”开始了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恐怕要专门搞研究的人才能回答,但现在怕是还没有专家学者会当个事儿去认真研究,因为它来得似乎稍快了点,也似乎稍猛了点,没有思想准备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没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13.
被称作“晚生代作家”的葛红兵,其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N种生活》去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评论界也产生了热烈反响。葛红兵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一般人的眼里,教授似乎是只会看小说而不会写小说的,他是怎么写起小说来的呢?他到底是精神撒娇还是灵魂忏悔?通过电话,记者同远在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张爱玲最后小说出版自传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张爱玲遗嘱,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但是,小说即将于2月23日由皇  相似文献   

16.
小说小说,包括短篇和中长篇小说,在文学创作队伍中,往往从事这项创作的人占大多数。这也是由于小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在读者心灵中所造成的影响也最深远。中长篇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历来被看作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史诗,以其篇幅长、人物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反映生活面广、内涵深刻等特点,更具艺术魅力,领各种文学体裁之先。因此各文学出版社都从人力物力上把它作为出书的重点来安排。1979年前后几年里,出版的长篇小说品种不多,而且大部分是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前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和古代历史题材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作品数量少,有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1977年到1980年共出版长篇小说25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出版界推出了一系列长篇小说,有的写历史题材,有的写当今社会,形成一个“长篇小说热”。随着这个出版热点的出现 ,读者产生了一片期待,盼望出现更多的高品位,高质量,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可读性的长篇小说,以满足人们在这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版,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学出版事业的水平。如何推出更多的优秀长篇小说,少出平庸的,不出内容不健康的长篇小说,是文学界和出版界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背 景 长篇小说是这几年文艺图书的一个热点。这个热点在最初是一种自然发展的态势,但到了90年代中期和后期,便有些社会因素加入。这在一方面使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受到了空前的鼓励和推进,而另一方面,也使长篇小说开始进入了炒作和炮制的怪圈中。其实,如果仔细研究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便可以看出,这十几年长篇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苏到繁荣到平实再到沉寂的过程。我们不妨先来回溯一下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 自1992年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长篇小说几乎每年出版约400余部,已经达到一天出版一部的速度。一年中出版…  相似文献   

19.
华语文坛知名作家、擅长写凄美爱情的张恨水,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00多部通俗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4部长篇小说名垂青史.正是由于小说方面的丰硕成果,盖过了他在报刊编辑领域的光芒,以致常被人忽略了他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