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里革断罟匡君》出自《国语·鲁语上》。为了“匡君”,里革先声夺人,引古论今,以理服人,层层推演,道出了违时滥捕的实质是认识肤浅,“贪无艺也”。览古鉴今,学习古人朴素的经济观、生态观、发展观,加上今天科学发展观,让我们真正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里革断罟匡君》出自《国语·鲁语上》。为了匡君,里革先声夺人,引古论今,以理服人,层层推演,道出了违时滥捕的实质是认识肤浅,贪无艺也。览古鉴今,学习古人朴素的经济观、生态观、发展观,加上今天科学发展观,让我们真正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国语”一词最早使用于战国初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的名字,主要用于记言,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国家大事言论的记录。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认为,《国语》是左丘明写的。其实该书作于战国初年.作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一事,历来论者多偏重于汉武帝的褊狭和武断,却忽略了其对李陵认识上的某些失误。文章认为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固然体现了其瘩诚、正直、勇敢的品质,然而他在为李陵的辩护中对李陵的认识也存在着某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晚年答复任安的一封书信。由信大致可见司马迁生死观的特色;承认生死是客观自然的现象,不反对全身避祸,自我维护,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自身尊严;肯定有价值的从容赴死;歌颂“虽被万戮”而无悔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提到“膑脚”和“断足”,对此各家有不同的理解。邓明、沈官撰文《“膑脚”不是“断足”》(《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邓文”)认为“膑脚”并不是“断足”,指刖去下肢。孙云《“膑脚”“断足”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乃一古文名篇,被《古文观止》及多家《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选入。其中"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一处的标点,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词语搭配关系和惯用表达法入手,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是一篇书信,是司马迁饱含血泪之作。字里行间感情复杂,志气盘桓,悲痛之中有决心,耻辱之下有激愤。这对于相隔两千年的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字义和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难度,阅读时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感情真挚,如泣如诉,表达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情感,道出了自己苟活于世的原因--完成《史记》的著述,实现自己"究无人际,通古今之变"的人生抱负.文章情真意切,使读者无不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11.
王琇  康健 《现代语文》2007,(10):36-37
司马迁在其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  相似文献   

12.
张东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2):72-76
《报任安书》与《出师表》是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身份不同的人所写的,反映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迥异。但却在思想基础、情理、感情、文学等方面又有其通同之处。他们都是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文风等方面都对后世文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并非指死的意义,而是指对死的态度."重于泰山"的精确原义应是把死看得很难,不轻易赴死;"轻于鸿毛"的精确原义则是把死看得很容易,欣然赴死."重于泰山"并非说的是死,而是说的"不去赴死";"轻于鸿毛"所指才是"赴死",并且是"视死如归".作为对古...  相似文献   

14.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信,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历代评论家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天下奇文”、“百代伟作”,认为它可与《离骚》“抗衡千古”。一篇书信,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通观全篇,作者把满腔复杂的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高超的抒情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历来被认为是汉代抒情议理散文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说:“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又直与《离骚》对垒”。对这封书信体散文的主旨,历来也一直认为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但如果把这封书信放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当时的根本对立冲突背景下去了解,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这封信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了,它其实不是写给任安看的,而是写给汉武帝看的;它其实是司马迁向汉武帝发出的一封宣战书或挑战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司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喊出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个伟大灵魂向世人发出的自白。文中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肯定了自我,以发愤著书的方式进行着美的抗衡,为此他不但超越了死亡,而且终于超越了自我。这是司马迁为自己抒写的传记,其中包含的人生意蕴是极为深广的。《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必将“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训诂的方法,对吉林文史出版社《昭明文选译注》有关篇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校勘、考辨,请专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有人称之为“雄伟奇崛”的名文,人教社把它节选入高中第六册教材。在教学此文时,我们师生对课文的注释一起作了探究,今写出疑问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散文中,有两封书信值得一提,这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与杨恽的《报孙会宗书》。两位作者是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两封书信都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桀骜不驯。清人余诚评《报孙会宗书》一文:“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其实不只是行文之法,两封书信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