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中庸》、《论语》到《大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关注人生、注重道德、长于伦理。通过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善的智慧,关涉伦理、品德、修身、养性等的阐述,为重新思考这些博大精深思想内容的当代意义,从而思考道德能力培养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人性善恶"之争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人性根据,"义利理欲"之辩是道德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修身为本"之道是道德能力培养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自强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康熙皇帝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强调:"慎独则心安。"  相似文献   

6.
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中庸章句》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的前期思想的中和说出自《中庸》,并深刻影响了他后来心性论体系的主要结构,而且《中庸》也是他的修身功夫论的基本依据。《中庸章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训诂理念和训诂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修身境界。本文从"中庸"思想一系列的具体表现中去发掘"中庸"思想的最高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坚守"中庸之道"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以天道立诚的基本思想,以诚为宇宙之本体,同时阐述了以诚立人极的道德伦理主题,以及致诚之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9.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敏德是孔子道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为迅疾、审慎、勉力地修身、做事. 因为迅疾、审慎、勉力而为的客观性,所以敏德具有一定的道德功效,即:为学达到博学为道、学以致用的效果;修身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政达到"庶之""富之""教之"的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