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讨论生死问题最多的人,他对生死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这些探讨构成了庄子理想的生存境界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结发妻子去世了,他的好友前往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在那儿“鼓盆而歌”呢!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有清一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袁枚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既尊孔又“进退六经”,持有一种怀疑态度;对庄子的思想却一直情有独钟,一生都“爱而颂之”,而且袁枚一生的思想言行与庄子的人生哲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本文从多方面对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进行比较,从中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尼采都强调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同的是,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向内敛的,尼采的精神世界则是要求向外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种回归形式,同时又强调生命至上。而这样一种乐死重生的生命哲学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因此,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对待生的执着和死的从容都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睿智。  相似文献   

8.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生死观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精神。命定与安命、悲观与乐观以及消极与积极的对立统一使庄子生死观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与儒家生死观比较,庄子的生死现避开人的社会性,重视人自然纯朴的本性,从而表现出飘逸脱俗的道家特色.<列子>兼杂儒、释、道三家理论,形成了有关人生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庄子和<列子>的生命观表面上看来颇为相似,都把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二者都重视养生.但实际上,庄子的生命观与<列子>的生命观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可称为养生派,而<列子>则属于厚生派.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宗教化的背景下,对他的生命意识作比较详细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复归——略论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对生命进行价值判断并极端否定的结果。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和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最终促使生命的复归。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7.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人生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生命,思考人生,是《庄子》的核心所在。他反思人生的困境,寻求一种解脱,虽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对生活有一种深沉的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达观,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超越苦难和无奈,将生命演绎成动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人生观问题是干部素质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当代干部素质提高的首要问题。不断地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干部践履意识,培养其自觉的行为,越来越关乎到当前我国社会的稳定,关乎到我们事业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0.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