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速览     
新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赴中东巡访,争取维持对伊拉克的制裁,并重调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科威特、沙特和叙利亚一路行来,尽管一些阿拉伯领导人在公开发表的声明中对鲍威尔的“聪明制裁”伊拉克的主张并没有表示支持,但是,美国官员对私下所获得的反应表示满意。 “聪明制裁”的目的是把制裁的目标对准伊拉克政府,同时又能避免伊拉克人民受制裁之苦。这是美国在反对继续制裁伊拉克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为维持制裁  相似文献   

2.
时隔12年,围绕“萨达姆何去何从”这一主题,国际社会再次展开了扑朔迷离的外交运作。 2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掌握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证据。随后,鲍威尔为伊拉克设定了一个最新时间表。在美国设定的这个新的最后期限,即2月14日,德法两国向联合国提交用非军事手段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计划。 迷雾之中,似乎只有美国和英国同萨达姆过不去,其他国家或多或少是在为伊拉克说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阿内特何许人也?当今美国资深“大腕”战地记者。曾作为关联社记者报道越南战争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1991年的海湾战争更使他蜚声世界。因为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不久就接受伊拉克国家控制的电视台采访而“招祸”,被美国电视网全国广播公司(NBC)解雇。 “祸从口出”。阿内特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他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了由于伊拉克的抵抗,美国领导  相似文献   

4.
在战后的伊拉克采访是非常困难的,萨达姆政权垮台后,由于美英联军缺乏对这个国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伊拉克陷入严重的无政府状态,抢劫、枪杀事件屡见不鲜,社会治安混乱,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没有安全感。面对战后的伊拉克,我开始还真不知从何下手采访,因为新华社在伊拉克只有3名记者,另外2名是文字记者,分工非常明确,只有我是“飞毛腿”天天往外跑。租了一辆美国产福特卧车,司机是一位由于伊拉克战争而失业的老本行,会一点英语,非常有经验,哪里有新闻,哪里是热点他好像都知道。因为伊拉克政府前新闻部被美军解散,所以,只能到美军当局所谓的新闻中…  相似文献   

5.
在未见硝烟的战地采访李晓果本文作者与伊拉克石油部长在一起2月19日下午3时许,首都国际机场。我们新华社“特别采访小组”一行三人,从这里奔赴巴格达,参加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国际新闻大战。临行前,社领导不仅详细地布置任务,而且还备酒壮行;有关部门在短...  相似文献   

6.
第一现场     
高层 会见鲍威尔 江泽民、胡锦涛2月24日分别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中美关系、伊拉克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副总统切尼今年4月将来中国访问,继续两国高层之间的对话。 监督国企 朱镕基2月20日在国家经贸委与中央企业工委负责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以及部分行业  相似文献   

7.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有不少记者为了自己钟情的新闻事业而魂断底格里斯河畔。记者伤亡备忘录卡梅拉曼·保罗·莫兰,39岁,受聘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自由摄影记者。3月22日,他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内的库尔马尔村采访时,遭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与他一同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埃里克·坎贝尔也受了伤。  相似文献   

8.
写在前面的话;2003年12月8至17日,“让中国领先世界10秒的伊拉克勇士”贾迈勒应邀来访,众多媒体闻风而动,他的战地记者经历顿时成为聚焦热点。我们只得趁他在上海参观之机,见缝插针,在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王波的帮助下进行电话采访。所提问题有:  相似文献   

9.
3月18日晚11点50分,本刊电话采访到中国驻约旦使馆文化处官员万铤,据他介绍,现在在伊拉克的中国战地记者中,大陆、香港和台湾共40名左右,大陆与港台各占一半。目前所有战地记者均驻地在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930公里(公路)的约旦首都安曼,但是,其具体采访活动范围有可能会波及到伊拉克、科威特等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0.
曹林 《青年记者》2017,(4):19-20
看到一个段子,很有意思.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000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问:“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1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说:“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000万伊拉克人.” 段子本是调侃,却很有意思地表现了“媒体偏爱奇怪个案”的报道特点,用夸张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新闻价值认知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2月23日和24日访问了北京,除了与中国外长唐家璇进行“深入和建设性的”会谈,还受到了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 中美两国外长在一个月里会晤了四次。此前不久,已有副国务卿詹姆斯·凯利等五位白宫高官走访了北京。 但这些穿梭访问,看上去并没有缩小中美两国在伊拉克和朝核这两个最关键问  相似文献   

12.
2月20日凌晨,记者在《北京青年报》采访了正在值夜班的要闻版主编王林。虽然看起来很疲惫,但谈起伊拉克报道,王林的兴奋之情仍难以抑制。 从2002年11月起,王林就开始受命筹划伊拉克危机的报道工作;两周前,一个跨部门的“伊拉克报道编辑组”正式成立,王林任编辑组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理性和勇气     
彭健 《新闻记者》2004,(8):36-36
今年1月13日,美国陆军特种兵达比将一张磁盘放在了军方调查员的床上,盘里存有驻伊美军虐待伊拉克俘虏照片,美“虐囚事件”由此浮出水面。4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开了虐俘照片,世界一片哗然。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些美军士兵对待伊拉克战俘的做法“令人厌恶”。美国防  相似文献   

14.
王婧 《青年记者》2007,(13):34-35
在伊拉克的采访过程中.每天都充满了危险,冀惠彦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安危,有时候附近的爆炸令冀惠彦的住处直颤抖,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每到这个时候,他首选想到的是:房子可千万别塌啊,否则我的报道任务就完成不了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40):16-16
“伊拉克可能会成为你的单程旅行。”伊拉克国家旅游局负责人向有可能到伊拉克的游客发出警告。“没有!所有的防弹衣都不合我的尺寸。”在以色列议会上有人问沙龙,为了防止被暗杀他是否穿了防弹衣时,体格魁伟的沙龙这样回答。“至于从政,在童年时代我从未想过,这几乎不取决于我  相似文献   

16.
俗亦可耐     
佚名  昕彤 《出版参考》2006,(4):15-15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他的“俗”是出了名的。小布什竞选总统时,请他出谋划策,这么严肃的事情,他很“俗”地建议布什:“要看懂选民的脸色.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看来。交际过程中的“俗”,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俗”,所以易懂。因为“俗”,所以容易传播。也是这个“鲍大人”。在他还是家具推销员时,  相似文献   

17.
披着一身征尘,冀惠彦从伊拉克战争的峰火硝烟中走来,终于平安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是他第5次伊拉克之行,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战争之旅。 临行前,记者与他有约,回来后他得接受我们的采访。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刚走出《实话实说》演播室,冀惠彦就在中央电视台二楼的咖啡厅接  相似文献   

18.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主席迈克尔·鲍威尔 1 0月 4日宣布开通一个有关美国数字电视信息的网站www .dtv .gov,从而拉开了一个名为“数字电视—快点实现”活动的序幕。鲍威尔说 ,这个网站将向美国人民全面介绍美国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化的进展情况 ,为美国人民提供有关数字电视的“一站式服务” ,指导人们如何购买高清晰电视、如何收看数字电视 ,预告数字电视节目 ,并回答人们就数字电视提出的各种问题等。鲍威尔还说 ,在过去几年里 ,美国电视在数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表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与高清晰电视机的生产商、销售商…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20日,美国策划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伊拉克战争,冀惠彦作为中央电视台赴伊拉克战地报道组副组长,与他的同事们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就伊拉克战况向国内公众进行了"实况转播".作为本刊记者,我前不久有幸采访了冀惠彦同志,不禁为他们在凶险战争环境下的责任感和可贵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20.
从媒介主导到公众分享--在美国看新闻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雯 《新闻记者》2005,(2):69-71
2004年夏天,我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在我访学的第一站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告诉我一件他们很关注的事情:2003年3月.一个曾经做过纽约日报记者的美国人开设了一个个人网站,域名就是“回到伊拉克”(www.back—to—iraq.com,见题图),向对伊战感兴趣的网民出售独家新闻报道。他从342位新闻订购者那里得到了14500美元,用这些钱完成了到伊拉克的战地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