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17日,两年前的这天,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了巴格达,揭开了震撼世界的海湾战争的序幕。两年后的今天,美国巡航导弹再度突袭巴格达。这夜,来到巴格达分社做见习记者刚半年的我,却发不出任何消息。  相似文献   

2.
1月16日格林威治时间23时30分,即巴格达时间17日凌晨2时30分,20余架美国空军隐形战斗轰炸机向仍在沉睡中的巴格达投下了第一批炸弹,海湾战争从此爆发。5分钟后,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驻巴格达记者率先向全世界报告了这一消息。从此刻起,美国新闻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海湾战争报道。一个多月来,美国官方特别是五角大楼对新闻报道实行了空前严格控制;与此同时,人们看到美国关于海湾危机的新闻报道规模之大,新闻界与官方步调一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1991年北京时间1月17日上午7时35分(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月16日19时35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上千架战机开始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防空部队的高射炮向空中开火。北京时间7时42分,新华社英文大广播发出了一条快讯: 急电!急电!急电! 快讯:海湾战争爆发新华社安曼1月16日电,巴格达上空出现高射炮火。北京时间8时(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时,美国白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31日,正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彼得·阿内特被该公司解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了美国媒体一贯主张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战争报道中的缺失。同时,本文讨论了美国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职业定位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法律、舆论在战争期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当代战争报道中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消失;在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还是主流的今天,媒介全球化只能流于形式,媒介全球化中必然要遇到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阻力。  相似文献   

5.
红云 《航空档案》2003,(5):14-15
在今年3月2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拥有强大的王牌部队——共和国卫队。然而,战争还没进行多长时间,共和国卫队大量部队被炸死炸伤,大规模的抵抗荡然无存,美军迅速攻占了首都巴格达,战争出人意料地很快结束了,让世人感到了极大的震惊和迷惑。最近,美国媒体披露了萨达姆王牌部队遭到联军航空兵毁灭性打击后覆灭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产生之前,重大的事件总有一些是在远处发生,感兴趣的公众只有通过报纸上读到这些事件,或者从广播中,或是从他们已经获知的朋友或邻居那里听说这些事情。有了电视以后则不然。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世贸双塔被摧毁的现场画面时;当看到德国的年轻人把柏林墙粉碎,并推倒它时;看到美国的战机轰炸巴格达居民区时,如果同第二天在报纸上读到这些报道相比,其感受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报社最  相似文献   

7.
2003年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巴格达时间3月20日凌晨5点30分左右,空袭警报骤然在巴格达上空响起,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几分钟之内,战争的消息便随着卫星信号传遍全世界。其后,美英等国家领导人有关战争的讲话,次第起飞的战斗机,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的导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9.
美国希望通过改变巴格达的政治制度,从而改变伊拉克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地位,推动其周边国家内部的政治变革,迫使阿拉伯世界重新洗牌,构筑一个崭新的“美国的中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新华社嘉奖率先报道伊战爆发的驻伊记者据新华网报道,由于在第一时间向新华社发回伊拉克战争开始的消息,新华社驻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3月20日获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于巴格达时间早晨5:30(格林尼治时间2:30)爆发,巴格达遭到导弹袭击,新华社驻巴格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哈希姆·艾哈迈德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伊拉克遭到袭击的消息,中东总分社编辑部在开罗时间4∶33∶50(格林尼治时间2:33)发出快讯,时效超过世界其他主要通讯社。对贾迈勒的突出成绩,新华社总社通过中东总分社向贾迈勒转达新华社对他的嘉奖。贾迈勒感谢新…  相似文献   

11.
伊朗总统内贾德3月2日抵达巴格达,对伊拉克展开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这是近30年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出访伊拉克。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生革命之后,德黑兰和巴格达之间交恶。随后是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和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两国一直没有正常的高层交往。因此内贾德的到访可以说是结束了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美伊开打了     
美国、英国、丹麦和澳大利亚四国盟军向巴格达发动了首轮军事袭击,这意味着,伊拉克危机最终还是以战争的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就在中东上空战云密布,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之际,数千名外国记者云集中东,其中就有数十名中国记者。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张兰华:闯关不怕难巴格达对新华社记者张兰华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就读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那是伊拉克历史上最辉煌最美好的时期。时隔20多年,巴格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格达人虽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寒酸。1月27日凌晨,张兰华一行3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几天来,他们一边忙于办理入境后的手续,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14.
赤尾邦和与今村正启,是来自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的两名和平志愿者,他们声称来到巴格达是为了保卫伊拉克人民。他们和目前还在巴格达的大部分记者和和平志愿者一样,住在相对安全的、由总统之子乌代·萨达姆·侯赛因拥有的巴勒斯坦饭店。 原来各国记者居住的拉希德饭店和曼苏尔饭店,在战前最后几天逐步因为可能要被轰炸的传闻被撤空。 今村在和中国记者聊天的时候,谈起  相似文献   

15.
<正> 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这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 中国老百姓通过国家电视台CCTV,在第一时间真真切切地“看”着从航空母舰上飞腾冲天的导弹、巴格达耀眼的炮火和燃烧的建筑物,亲耳“听”到巴格达刺  相似文献   

16.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在世界报道》:强硬的家伙;美国《国家》:弹劾总统布什;英国《经济学家》:美国的危机时刻;美国《新共和》下一步该做什么;德国《明镜周刊》:活动在巴格达的间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为首的“意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占领巴格达、控制伊拉克全境已有几个月了,但驻伊联军的日子并不好过。8月19日联合国驻巴格达办事处发生的严重爆炸和特使德梅洛的身亡进一步警醒我们:对待转型期的正义问题决不能讳疾忌医。 反之,不仅会延缓对于过去罪恶的清算,更足以激起人们的失望与不满,孕育出极端分子趁势崛起、威权政体卷土重来的社会温床  相似文献   

18.
任琦 《新闻实践》2012,(6):66-67
移动终端,新闻消费中的乐观信号 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手提或者桌面电脑,有44%的拥有智能手机,还有18%的人拥有平板电脑,更重要的是现在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27%)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的。面对这些数字,可能确实该认真考虑这些移动终端带来的新闻消费的新变化和新图景了。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暮年的比利·格拉罕姆美国《新闻周刊》时光流逝,美国温和福音派基督教著名的布道家比利·格雷厄姆已经步入暮年,87岁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巅峰时期的讲道辉煌,以及和自艾森豪维尔以来历位美国总统的交往经历。不过他考虑天堂多于关注世俗,思考基督教的核心承诺多于关注转眼即逝的政治喧嚣。(8月14日)★巴格达日记:生活在地狱美国《时代》在全世界关注以黎战火的同时,伊拉克也悄悄滑入内战的深渊。作为一名曾20多次进入巴格达的记者,《时代》周刊的阿帕里希姆·戈什目睹了数不尽的人间悲剧。在他细致观察中,伊拉克人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数不清…  相似文献   

20.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一家广播公司率先播报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镜头:像蜜蜂一样的轰炸机群在巴格达上空盘旋,市民们纷纷走出户外,在大街上仰头观看;炸弹将巴格达炸成连天火海,飞毛腿导弹划过漆黑的夜空;一辆满载土兵的战车从路灯下飞驰而过,共和国卫队指挥官用电话下达战斗命令……三组镜头给人的是现代化战争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细心人则能从其中看出隐含的信息:一是巴格达市民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继而让人怀疑战争双方的孰是孰非;二是轰炸并没有重创巴格达附近的导弹基地,伊拉克仍有反击能力;三是多国部队的这场大观模轰炸并没有毁灭巴格达电力、通信设施。尽管这一例子具有特殊的典型性,但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形信息在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画面作为电视的基本语言,更多的是直接告诉或向观众叙说着故事、思想、情感,传递着社会信息,具有直接的告知性。而一些直接的告知性画面语言之间,隐藏着隐性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在直接告知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信息甚至产生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